6月20日,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当前市民化转移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专题恳谈会。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杨晓宁参加会议,市政协副主席董吕林主持并讲话。
温岭是浙江省流动人口占比较高的具有代表性的县(市、区)之一,流动人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及周边省份。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两城两湖”战略,推动“人、产、城”深度融合,在全面落实“零门槛”落户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异地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市民化过程中的堵点卡点,积极探索具有温岭代表性的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市民化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为此,市政协今年就该项工作召开专题恳谈会,旨在搭建深度协商平台,深入剖析市民化转移过程中的堵点、难点,汇聚各方智慧,凝聚广泛共识,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推动有价值的建议真正从“纸面”落到“地面”,转化为具体的政策举措和惠民实效。
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发言 〉〉
政协委员徐卫军
建议推动教育资源均衡下沉,例如针对新市民随迁子女入学方面,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发展预警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供应分配机制,确保公平高效;加强异地就医结算政策宣传,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推动政府与新市民的公益性互动,例如组织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增强新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政协委员林娜
建议加强工业园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助力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例如强化园区管委会职能,通过发挥服务协调职能,监督企业落实流动人口职工服务管理工作;推行联勤工作站建设,构建完善的“一键启动,全链条响应”的联勤联动联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联合专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向流动人口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职业规划、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服务。
政协委员陈伊盼
建议切实提升流动人口整体素质,带动市民化转移质量同步提升。要着力提升教育培训水平,通过整合资源,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要强化人员管理与劳动就业保障,规范用工管理,优化就业服务,将企业技能提升、职业发展通道与员工稳定性挂钩;要协同预防和减少外来人口青少年犯罪,依托社区、学校、志愿者等力量,面向外来人口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同时强化校社协同,关注随迁子女的心理动态、学业适应等,增强归属感。
群众代表陈海燕
建议关注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扩充学位供给,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提升随迁子女村居学校的办学质量;要优化入学政策,简化办理流程,通过建立“一站式”入学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提高入学办理效率;要加强教育融合,促进公平发展,学校要重视新温岭人子女的教育融合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实现全面发展,为随迁子女创造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
群众代表崔学艳
建议关注市民化转移过程中的住房与农医保问题。在住房方面,可延长人才公寓租住年限,工作变动仍在温岭的人才保留政策资格,通过放宽公租房申请条件,推出配售型保障房等举措,扩大新居民住房保障覆盖;在农医保方面,针对非本地户籍新生儿、学生、农民工等群体,精准宣贯常住地参保政策,明确流动人口参加职工医保相关细则,提高政策知晓率与利用率。
港湾社区
在社区工业型流动人口市民化转移方面,建议完善从“用工留人”到“生态留人”的系统对策,构建企业稳岗长效机制,以订单式技能培训与就业绑定、企业用工合规化与权益保障等,破解“用工波动型流动”;激活夜间生活生态,完善夜间交通与商业网络建设,破解“配套缺失型流失”,重构婚恋服务体系,对定居员工给予企业安家费和公租房优先配租,构建“就业—生活—发展”的闭环机制。
山马村建议完善统一的服务管理机制,提高新市民的社会身份认同。要进一步做好劳动监察,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持续优化居住证登记制度,健全流动人口“无感知”登记体系,根据新市民来源地集聚情况,举办各类活动,营造全社会尊重、包容、吸纳新市民的浓厚氛围。
部门回应 〉〉
市发改局
我局将联动相关部门,准确采集异地农业转移人口信息,精准筛选符合市民化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通过积分制全量分析,分层分类分批循序渐进推进市民化工作。切实推广用好“浙里新市民”积分体系,建立从户籍迁移、就业创业到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实现全区新市民服务管理资源归集、部门力量整合。
市教育局
我局将根据新市民流入区域和规模,科学预测、精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增加学位供给,特别是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同时,探索建立更加灵活、便捷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简化手续,保障“应入尽入”。关注新市民子女教育适应性问题,提供必要的学业辅导和心理关爱。
市公安局
我局将紧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全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通过“预防+调处”双管齐下,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着力打造为民解忧“终点站”,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群众满意度奠定坚实基础。
市人力社保局
我局将聚焦新市民就业保障,强化劳动监察,对企业社保缴纳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提高企业和员工的法律意识。深化人力资源服务增值化改革行动,开展学历“双提升”工作,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同时,建立健全新市民权益保护机制,为其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筑牢民生安全网。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我局将厘清职责分工,把优化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供应分配机制作为重中之重。在公租房政策方面,放宽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申请条件,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在人才住房保障方面,通过回购、改造等方式推进人才公寓建设,配套发放住房补贴,解决好人才的居住问题。我们还将积极对接异地农业转移人口和新青年等群体的住房需求,合理配置住房资源,督促建设单位加快项目竣工,提升住房保障实效。
市卫生健康局
我局将完善全方位、多元化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异地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障。我们会以开设义诊等形式,主动靠前服务,化解外来人口“就医难”问题。同时,开展外来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医疗专家进企业等实践探索,切实提高医疗保障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
市医疗保障局
我局将推动医保制度整合,加强异地就医结算政策宣传,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确保异地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障。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做好城乡居民医保的数据支持和参保服务等工作;协同教育部门,抓好在校学生这个“关键少数”,发挥“小手牵大手”政策宣传关键作用,确保重点人员参保全覆盖。
市流动人口服务中心
作为全市流动人口工作的牵头协调单位,我们将联合相关职能部门,扩大租房补贴政策宣传覆盖面,加强跨镇(街道)教育统筹,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同时,我们也将强化政策扶持,完善园区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依托“浙里办”搭建新市民专属服务场景,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改革,提升新市民融入感。
市领导发言 〉〉
董吕林
当前,我市在新市民身份认同、民生保障、权益保护的路径探索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市民化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通过健全服务管理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支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路径设计,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在政策供给上持续发力。通过做强“居住证”核心载体,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畅通“高质量就业”路径,提升制度保障水平。要在公共服务上精准施策。推动教育资源精准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便利度,强化住房保障与就业技能支撑,满足多元需求。要在文化认同上深耕厚植。强化“新市民”身份认同,拓宽社区参与和自治渠道,构建多元融合的文化纽带,促进融入融合,助力温岭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
杨晓宁
新市民是支撑温岭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活力源泉,如何让这部分群体在温岭“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共发展”,既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解之题,也是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内在要求。要全力以赴优服务。努力为外来转移人口营造更加宜业宜居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流动人口量化积分机制的调节功能,聚焦新居民需求导向,在有基础、有条件、能见效的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资源做好巩固提升。要切实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能力。完善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发布机制,探索企业用工余缺调剂,及时发布紧缺岗位,落实新市民就业帮扶举措,加强对流动人口就业指导和服务。要健全重点群体社会救助体系。依托“市域共治码”平台,畅通流动人口各类利益诉求表达,精准对接困难群众需求,全力保障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帮扶体系。
文丨姚天
图丨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