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日前,太平街道组织召开“民生议事堂”——“加强市场噪声控制,共建居民宁静生活”专题协商会。会议聚焦“加强市场噪声控制”这一民生实事工程,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凝聚治理共识,解决居民日常矛盾纠纷。太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毛永刚,办事处副主任陈松,市市场监管局、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温岭分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交警大队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市政协太平街道委员联络组部分委员出席会议。会议由太平街道党工委委员、市政协太平街道委员联络组组长谢卫军主持。
作为浙江省“浙里宁静”噪声污染监管数字化应用项目的唯一县试点,温岭市在噪声监测与治理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防治噪声污染,不仅有助于恢复居民生活区的宁静祥和,对提升社区整体环境品质、营造宜居生活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会上,徐海融委员首先就噪声污染问题作前期调研汇报,系统分析了我市商贸市场噪声污染现状与存在问题,并以果蔬批发市场为例,评估了现有治理措施的成效与启示。
在协商讨论环节,与会委员立足街道实际与群众需求,围绕噪声管控机制、执法监管方式、时段合理划分、降噪设施技术、宣传引导策略等核心议题各抒己见、踊跃建言。
吴慧敏委员指出,当前市场噪声管控难度较大,除强化部门协同治理外,市场方也要做好监管人员上岗培训,加强市场巡逻力度,引导商家主动配合,共同规范市场经营行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推动市场搬迁或实施升级改造,也是根治噪声问题的有效路径。
伍亨宇委员建议,目前温岭新兴的商业综合体越来越多,应进一步扩大管控覆盖面,将银泰、新天地等商业综合体一并纳入商贸市场的噪音管控范围,同时也要关注市场外围可能产生噪声的其他因素,实现综合治理。
李伟委员强调,从目前的大环境看来,对菜市场等人流量密集的场所不宜过度苛求完全无噪声。商户群体亦属于弱势群体,在治理中应体现包容和理解。
张力伟结合自身居住体验表示,市场内部的噪声影响范围有限,相比之下,流动摊贩及居民聚集活动产生的噪声更应引起重视。
郑正君和许晓幼委员都提到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科学划分管控时段与区域,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周君方委员指出,在市场周边增设隔音设施具有一定作用,但更需要倡导文明经营,如引导商贩明码标价,减少讨价还价引发的争吵,从源头上降低噪音。
市市场监管局、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温岭分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交警大队相关负责人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针对委员提出的建议给予了解释说明和答复。如市市场监管局代表表示已组织专人轮班巡查,引导商户养成良好习惯;检修老旧车辆,减少运输噪声;实行车辆分流管理,规范市场周围交通秩序。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表示,将加强对市场内设备噪声源的日常检查,从硬件层面降低噪声排放。市生态环境局指出,目前可配合开展噪声监测工作,但由于居民区噪声标准要求较高(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且噪声具有瞬时性、分散性等特点,难以实现精准持续检测。市交警大队补充说明,将依法对非法改装车辆、鸣笛扰民等行为加强执法处罚,减少道路交通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
太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毛永刚在总结中强调,太平街道作为温岭的主城区,也是温岭文明城市创建的主战场,加强噪音污染防治工作对提高辖区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太平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市场噪声治理要坚持规划、建设、执法、管理和宣传多管齐下,依据委员建议深入调研,制定科学方案,引导居民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市场方也须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商户在经营时间、区域及低噪声模式方面的监督,督促商户自觉遵守。各部门应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常态化联席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作,畅通居民反馈渠道,持续跟踪问效,推动噪音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太平居民创造更加安宁、舒适的人居环境。
供稿 | 陈清雨
编辑 | 林珊伊
校对 | 钟娴婷 陈清雨
审核 | 谢卫军 黄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