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土地“存量” 激活发展增量
第二场两会会客厅热议“再造工业新温岭”
“支持企业‘工改+技改+数改’统筹联改,提速建设城西上林、新河南鉴、石桥头咸田等重点区块,整治低效工业用地2000亩以上。”如何从土地桎梏中“向上生长”?新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了重要信号。
要让“低效地”变“高产田”,在土地“存量”里要发展“增量”。2月20日,在市融媒体中心举办的第二场两会会客厅现场,4位嘉宾围绕“盘活低效工业用地 再造温岭工业”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为什么“盘”?向低效用地要发展
去年年初,温岭市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工作现场会上,台州市委常委、温岭市委书记朱建军发出“攻坚令”,力争通过3年努力,完成整治提升低效企业1000家、盘活低效用地7000亩。
紧接着,温岭印发《深入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 助力“两城两湖”精彩蝶变行动方案(2024—2026年)》,计划到2026年底,整治区块内低效用地平均容积率提升至2.0以上、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提升至全市规上平均水平,绿色、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为什么要盘活低效用地?
“这是形势所迫,也是发展所需。”两会会客厅现场,市经信局党委书记、局长梁云庆表示,温岭经历40多年轰轰烈烈的工业发展,资源利用接近“天花板”,亩均效益低于“平均线”,同时也衍生出环保、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全面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来整合提升产业空间,优化重塑园区布局,培育引进新质生产力,才能系统推进‘4+6+X’产业链群提能升级,再造一个‘工业新温岭’。”
对此,其他嘉宾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低效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差、环境不佳,并不利于企业发展。”市人大代表、下张钢铁市场董事长张仁罡举例,“像钢铁市场改造后,不仅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很多,经营面积也增加了不少。只有经营、生产环境改善了,整个产业才会更加兴旺。”
市政协经济界一组委员、台州市永安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正良也用自身经历表达了对盘活低效工业用地的认可。“2011年,我在嘉兴办了一个工厂,后来想让嘉兴工厂部分产业回归温岭,但用地资源紧张,直接影响企业发展。”他认为,盘活低效工业用地能解决回归企业的用地难题,让回归企业有“用武”之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比较关注的就是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后半篇’文章。”市政协特邀界一组委员、石桥头镇党委委员李辰说,“从乡镇的角度来看,盘活低效工业用地能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还能吸引人才,推动城市的更新和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怎么“盘”?探索多元化改造模式
“我们在去年已经启动了以老旧工业点、村级低效用地、低效工业企业‘三大整治’为重点的工改攻坚。以产业转型、招大引强、科技创新、数智赋能为发展导向,全面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奋力实现产业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能级跨越突破。”梁云庆现场透露。
石桥头镇早在2023年就启动了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工作。“项目共分4期,涉及用地400多亩。”李辰表示,“我们一期改造的50亩用地,采用国有平台参与整治‘标准地’验收模式,由国投公司统一进行土地摘牌、设计建设。目前,一期工程的两幢厂房已结顶,其他也正在施工中,计划2025年底交付使用。二期项目用地49.2亩,采用民资参与、联合技改的模式,目前已完成相关企业签约100%。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链式招商’‘亲情招商’,精准对接优质项目,统筹建设园区办公和人才公寓,为改造后的地块引入合适产业和人才打下基础。”
事实上,对于盘活低效用地而言,很难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温岭也逐步探索出了多元化改造模式。一是国有平台主导模式,由国企统一实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二是飞地改造模式,把规划区外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打包复垦,将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落地镇级大型工业园区,实现大型工业园区的提质扩容;三是“工业上楼”模式,鼓励条件成熟的重点区块贯通工业、研发、中试、场景应用,塑造“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都市工业新生态;四是“精准招商+定制改造”模式,鼓励企业进行产权转让或合作开发,引进优质项目进行改造提升……
“去年,我市共腾出用地2257亩,更新建筑面积124.64万平方米,整治提升企业210家,工业用地存量资源充分释放,产业空间利用效能显著提升。”梁云庆说。
如何更好“盘”?要在“活”字上做文章
如今,盘活低效用地攻坚行动已破局起势,如何进一步推动荒地“生金”?代表委员们更是现场直击“痛点”,并积极建言献策。
“改造过程中利用零星、边角地集约多出来的土地指标,要考虑如何合理分配。”张仁罡建议尽量向企业和村级倾斜,提高企业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有关部门也需因地制宜适当放宽规划要求,加快推进老旧工业区改造。”
李正良则建议,低效用地改造过程中还需要优化审批流程,同时改造模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对于有些不适合“工业上楼”的企业,建议量身定制厂房,先招商再建厂。
李辰则希望全市统筹产业规划“顶层设计”,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助力各园区引进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同时积极探索院校分院、研究院、实验室落地温岭,推进技能人才和高科技研发人才队伍建设,集聚更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新引擎”。
对于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梁云庆也现场给出了回复。“我们将会同自规等相关部门,依据各镇(街道)的改造情况、产业方向等因素,完善实施工业用地分类供应机制。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用地指标,保障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项目的合理需求。”他说,在审批效率问题上,市行政服务中心已联动市级各部门推行“一站式”审批服务,简化用地审批流程,提速审批环节。在园区管理问题上,将引入专业运营商,实现产业园区由“供土地”向“供平台”“供服务”转变;在新兴产业招引和人才培养上,将不断迭代优化相关政策,让工改“后半篇”文章“新”起来、“活”起来。“比如,进一步壮大产业引导基金,对符合产业方向的优质产业、战略性新兴企业、未来产业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吸引更多人才扎根温岭。”
记者 赵碧莹/文 章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