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我市港口经济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5-2-18 14:01:42 来源:市政协办 


市政协农业界


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港口产业为支撑的开放型经济。温岭作为一座港湾之城,始终将港口与临港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滨海新城建设视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引擎,积极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近年来,我市港口经济整体态势良好,但港产城融合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市港口经济发展现状

港口岸线基本情况。我市海域面积1079平方公里,拥有大小岛屿170个,海岸线长317公里。全市共有6座渔港、16个正式运营的货运码头及1个在建码头,共计19个泊位,最大靠泊能力为5000吨级(不含在建)。具备港口经营资质的企业共17家,分布于松门、石塘、滨海、坞根等四个镇,其中经营危险货物的港口企业9家,经营普通货物的港口企业8家。

货物吞吐量。我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稳步增长。2023年,全市港口吞吐量887.6万吨。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948.97万吨,同比增长6.9%;集装箱吞吐量9.2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9%;水路运输周转量542.433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0.76%。

龙门港区建设情况。龙门港区是我市港口的核心作业区,2024年初通过国家口岸办组织的口岸开放验收。同时,我市进一步优化“一港三区”港区布局,推动港口能级提升。白岩山作业区与省海港集团合作共同开发,计划投资13.83亿元,一期工程建设2个2万吨级泊位,作为龙门港区口岸开放后的主阵地。白岩山作业区配套的南进港航道一期工程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横门山作业区计划投资1.93亿元实施改扩建工程。龙胆屿作业区拟布局通用码头及海工装备功能区,推动多功能港区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货运综合竞争力不高。一是岸线开发集约程度低。现有岸线开发较为分散,各类功能区如货运、船厂、渔港、临海养殖区、油库、制冰厂等布局零散,功能穿插无序,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利用,导致岸线资源浪费,空间布局亟待优化调整。二是现有码头泊位等级低。受九洞门航道最窄处仅70m和横门山岛可利用陆域面积有限等条件限制,2008年建设的浙江龙门港务有限公司码头最大等级为3000吨级。尽管2017年底经申请提升为减载靠泊5000吨级,但已接近通航条件上限。2023年龙门港务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达271万吨(含集装箱8.96万标准箱),远超设计通过能力,扩容升级迫在眉睫。三是散杂货船海运成本高。与台州港其他港区相比,头门港区、大麦屿港区的靠泊船型相对较大,我市散杂货靠泊船型较小。以5万吨级船舶为例,其海运费用比5000吨级船舶低约8元/吨,成本劣势明显。

(二)交通物流体系存在短板,港口经济带动力不强。目前温岭的货物及集装箱运输量均呈快速上升势头,但港区配套设施和集疏运体系难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我市港口货物主要通过公路集散,货运铁路支线尚未起步。在配套设施方面,现有港口缺乏专门的集装箱物流园区、停车场地等,管理水平不够专业化。渔港码头、油库码头的陆域运输条件较差,运输车辆需经过村庄或穿越山体隧道,道路等级低且蜿蜒曲折,不仅降低了货物运输效率,还给沿路村民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产业集聚效应尚未显现,项目招引吸引力不足。与上海、宁波、温州等沿海发达港口城市相比,温岭临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层次较低。目前,临港产业以市内规上企业转移扩建为主。尽管近年来引进了新能源、激光等新兴产业,但产业集聚效应尚未显现,上下游产业链功能配套仍不完善,缺乏强大的产业辐射能力。沿海旅游开发以政府基础设施投入和民间产业引入为主,但受制于资金、土地等要素,整体规划执行力不足。一些项目准入门槛较低,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近年来通过民宿和绿道提升吸引力的方式已趋于发展瓶颈,亟需引进高质量的新型项目和重大项目,以推动整体开发升级。

三、对策建议

(一)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港口发展能级。一是优化港口资源配置。深入研究岸线集约化、多元化开发策略,加快破解政策瓶颈,综合运用“保留、维持、提升、转型”等手段整合岸线资源,实现“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同时,注重滨海岸线与后方腹地功能协同,确保岸线资源可持续供给,构建再生利用机制。二是强化港口设施建设。优化货运港口布局,全面提升港口建设标准,推动港口机械化、专业化、智能化升级。加强现有码头改造,逐步满足大型船舶靠泊需求。以龙门港区为核心,统筹建设石塘港点、沙山港点、永安港点,打造“一港三区三点”的货运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龙门港区智慧港口和绿色港口建设,加强行业区域的融合交流合作,依托口岸开放带动后方港口产业集群发展,助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三是深化口岸业务改革。深入推进龙门港口岸通关模式改革,提升通关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优化进出口作业流程,健全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更高效服务温岭外向型经济发展。同时,积极拓展客户渠道,优化空箱调配,发挥集装箱多式联动运输优势,强化货源拓展和企业引导,推动辖区及周边企业依法合规享受关税优惠政策。通过深化协作、优化服务,加速口岸开放红利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效益效能。

(二)完善交通体系,畅通港口发展动脉。一是编制多式联运规划。强化联运规划与综合交通及铁路、公路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加速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确保货物在港口与内陆之间的顺畅流通,减少货物滞留时间。科学编制临港土地规划控制方案,合理布局港口及相关产业,促进港口经济持续发展。培育临港工业港口物流,规划建设集货、分拨、仓储、配送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园区,提升区域物流集散功能。推动智慧物流平台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物流中心。二是提升运力规模。加快推进龙胆屿作业区进港道路改线工程,加快实施太龙公路扩容提速、台州一号公路温岭段等重点项目,畅通港口“最后一公里”。大力扶持水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加强精准对接、协作联动,增开航线,加密航班,提升运输能力,进一步拓展国际物流业务,充分发挥龙门港区口岸对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

(三)迭代产业集群,增强港口发展优势。要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以新兴产业做优做强为支撑,以未来产业提前布局培育新动能。一是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依托温岭在泵与电机、汽摩配、机床工具等领域的优势,锚定泵与电机、数控机床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谋划打造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海洋产业倍增平台,加快推进东音科技高端水泵(二期)、武汉华中数控年产1万套高性能数控系统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招商引资引智为抓手,积极引进关联配套企业,壮大临港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高质量、高影响力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引优育强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新兴适港产业,推动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我市渔业优势,依托冷链物流基地,拓展冷链海陆联运通道,整合集聚冷链物流资源。围绕冷链产品国际贸易等完善产业链,依托礁山渔港经济区,加大政策创新、完善配套体系,加速集聚跨境电商优质资源,打造全球跨境供应链创新平台。引导本土高端船舶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推动其成为掌握市场主导权、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三是谋划发展未来产业。聚焦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氢能产业链,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特别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清洁能源、海洋新材料等领域,编制产业规划和创新清单。谋划设立涉海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突出应用研究,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完善配套政策和保障机制,深化产业链招商,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党派)

王敏法  温岭市海洋经济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农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