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环境资源界 市政协石桥头镇委员联络组
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更是破解我市土地要素制约的当务之急。2024年,全市共实施低效老旧工业点改造项目49个,拆除改造城西、泽国、大溪、新河等镇(街道)老旧工业区块共计1571亩,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改造工作持续推进,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改造绩效显得尤为迫切。
一、当前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改造成本高昂,资金平衡难。一是改造投入费用高。政府对具有合法用地的企业实行征收拆迁时,需要按照现行市场价值对企业房地进行评估,并支付地上建筑物补偿、搬迁安置等费用,改造成本高。国有企业主导实施拆后重新规划建设,需要承担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土地和房屋征收等相关费用,建安成本高。二是资金回收周期长。低效工业用地改造项目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施和完成,导致资金回收周期较长。在项目初期,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收益却要待项目完成后才能逐渐显现。由于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改造项目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如果项目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收益和资金回收。三是各方利益平衡难。部分企业在征迁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提出过高要求,加大了征迁难度。征迁涉及土地性质复杂、利益主体众多等问题,需要平衡好村委会、农户、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置难度大,改造方案确定难。改造过程中存在各种困难和问题,如土地权属纠纷、环保要求严格等,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或无法顺利实施,影响资金平衡。
(二)产业定位不准,提质增效难。一是产业谋划缺少前瞻性。部分实施改造的区域缺乏对当地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入分析,在选择引入产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引入的产业与当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不匹配,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同时部分低效工业用地改造项目缺乏长远规划,仅关注短期利益,未能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导致改造后的工业用地在未来发展中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二是产业发展缺少差异性。在改造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政府难以全面掌握市场动态和企业需求,而企业又对政策导向和市场趋势缺乏准确判断,导致不同区域之间出现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影响了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三是改造提升缺少专业性。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需要专业的指导和协调。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团队指导和支持,项目实施简单化、单一化,改造、建设和产业发展未实施全过程专业化管理。
(三)“腾笼换鸟”容易,“凤凰涅槃”难。一是产业结构固化。政府意向通过改造低效、落后的工业园区,腾出空间以吸引更高效、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入驻,但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涉及到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市场渠道等多个方面,难以在短时间突破惯性壁垒,实现根本性转变。二是资金技术存在瓶颈。对许多中小企业而言,资金和技术是制约其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虽然政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策落实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利益分配不均等各种因素影响,产业升级和创新受到一定制约。三是文化传统思维限制。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和员工往往对原有产业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依赖,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来自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的阻力,影响工业园区的全面转型和升级,难以实现“凤凰涅槃”。
二、对策建议
(一)坚持统筹谋划,强化要素供给,全面夯实改造基础。一是加强系统谋划。按照“产业进园区、园区社区化”的总体要求,起底分析全市低效工业用地的区位、规模、业态、环保、交通等因素,深入研究业态方案、运维方案、资金平衡方案,对全市低效工业用地进行分类处置。二是优化政策措施。根据我市《关于加强低效工业用地整治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精神,优化政策执行,增强政策实效。完善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机制,将省里奖励的增存挂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全部返还所在镇(街道)、开发区。明确补偿标准、供地流程、资金计提和使用等方面政策,为改造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创新改造模式。加强规划引领,制定科学合理的园区改造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确定生产性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功能,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探索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土地连片有机更新模式,推动连片、区域性低效工业区块整治。四是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引入等多种方式拓宽低效工业用地改造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为改造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等金融服务。同时,各镇、开发区应严格按照土地出让收入支出相关规定使用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二)坚持科学定位,强化产业协同,竭力提升改造绩效。一是加强产业协同。在改造前,应充分开展市场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当地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情况。在改造过程中应制定长远规划,通过数据分析和专家咨询或聘请第三方机构等方式,科学确定改造后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要注重产业协同发展,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紧盯“海陆机芯光医”六大产业生态圈,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服务链“四链协同”,明确改造目标和时间表。二是严格入园审核。对于新入驻园区的企业实行严格的入园审核制度,确保入驻企业符合园区的产业定位和环保要求。通过提高入园标准,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组建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指导团队,开展专家咨询、技术培训等,提高政府和企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三是有机衔接项目招引。建立集招引信息发布、企业需求对接、政策解读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招引平台,将招引工作从传统的线下交流转移到线上互动。实时更新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土地资源、政策支持等最新信息,为企业提供在线咨询、项目申报、政策解读、入园管理等服务,增强企业招引和落地效率。充分发挥温岭异地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传递产业发展信息,协助筛选和对接项目,大力促进“温岭人经济”与“温岭经济”相融合。
(三)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服务保障,持续激发改造活力。一是激活发展新引擎。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合作,借力台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温岭学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园区整体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育,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保障。二是建设科创新平台。推进低效工业园区改造和产业升级过程中,要实现“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必须坚持科技为先。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服务。通过举办创新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园区创新氛围的形成。三是优化营商新环境。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园区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有效提供资本、人才、技术、政策、信息等公共服务。加强与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和技术支持。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党派)
周恒巧 浙江恒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环境资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