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妇联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婚育观念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婚育行为有显著影响。据统计,2020-2023年我市出生人口分别为8392人、6894人、6085人、5325人,出生率分别为6.87‰、5.66‰、5.01‰、4.41‰,下降趋势明显。以2023年为例,温岭的出生率远低于全国6.39‰的平均水平,且初婚登记6780人,结婚率为5.8‰,在此背景下,完善婚育支持体系,共建“婚育友好”城市,提升民生温度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市聚焦家庭建设全生命周期,围绕生育友好、就业友好、儿童友好、教育友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难点和堵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婚育观面临传统与现实冲突。一是传统婚姻观念淡化。中国历来持有浓厚的家庭观念,过去“成家”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家庭归属是婚姻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个人主义的婚恋价值观兴起,呈现多元化和开放性,更加追求灵魂伴侣、独立自由、婚姻平等,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极限拉扯不断延后了初婚年龄及生育年龄。以我市2023年平均初婚年龄为例,相比2022年的27.9岁,已推迟到28.2岁。二是新型婚育观未成气候。房子、车子、票子这结婚“三大件”仍是“必备要素”,据市妇联连续8年开展的公益红娘相亲角统计反馈,75%以上女性在房车上仍有明显要求。尤其是温岭的“房价收入比”系数颇高,车贷房贷负担重,酒水宴席开销难以避免,更让年轻人不敢婚不敢育。同时,年轻人选择延长学业提升就业竞争力,导致回乡回流青年逐年减少,男女失衡加剧婚配难;女性意识觉醒,更加渴望个人发展和经济独立,传统观念与职场现实碰撞,导致职场女性延迟生育年龄甚至选择不婚不育,相反农村男性越来越难找到适婚女性。三是宣传引导力度不足。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传递诸多负面资讯,造成恐婚恐育等不良影响。此外,政府层面对于健康婚育观念、婚育支持政策的宣传引导也存在短板,正面引导不够有力。
二、家庭生育养育承受多重压力。一是生育成本只增不减。随着“二孩、三孩”政策推行,育龄夫妇往往面临协调个体生命周期与家庭生命周期的两难困境,不仅要面临直线上升的生育成本、时间成本,还要直面更为复杂的养育问题。二是生育质量亟需重视。年轻人不孕不育、保胎养胎现象时有发生,婴幼儿出生缺陷,孤独症、自闭症、抑郁症儿童的出现也极大增加家庭养育成本。三是子女教育压力不减反增。我市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内卷”现象仍然突出,子女教育问题引发的焦虑给家庭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压力。
三、婚育支持联动机制仍需健全。一是工作整体合力不够。我市已有的政策系统集成度仍显不足,在各个领域的生育配套支持措施偏少甚至空白。政策兑现不够及时,存在办理材料复杂、兑现周期过长等问题,导致民众无法及时享受政策红利。政策执行存在疏漏,如2024年施行的《浙江省生育保险办法》,明确女职工可享受的具体产假天数和生育津贴,但是部分企事业单位没有执行延长产假政策。二是组织架构体系尚不健全。目前,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已更名为人口均衡发展领导小组,但是部分镇街只配备1名工作人员从事具体工作,存在对婚育率下降重视不够、婚育政策知识普及不到位等情况。三是部门服务存在同质化。各支持单位在资源整合、信息互通、队伍建设、项目推进等方面缺乏联动。以青年交友为例,部门缺少数据共享,造成青年交友多头跑多头空,且“青年态”时尚社交项目不多。
为此,建议:
一、多形式培育和宣传新型婚育文化。一是推进新型婚育文化宣传。倡导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的青年婚恋观,引导新人在婚姻生活中注重精神追求和情感交流。发挥好家风引领示范作用,倡扬尊重生育、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夫妻同育,弘扬共享天伦之乐等婚育文化理念。将人口发展基础知识、少子化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弊端及隐患等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加强对社交平台的监督,对于特殊婚姻事件的信息输出做好把控和监管,降低网络婚恋婚育争议话题的不良影响,引导正向舆论。二是推进移风易俗改革。紧密结合婚丧礼俗整治办法,强化婚宴日常管理,扩大“简约婚宴”联盟服务圈,倡导集体婚礼、旅行婚礼、公交婚车等婚事新办简办,减免“暖房夜”“落厨房”等额外酒席。深挖我市传统礼仪文化,打造以中式风格为主的婚姻文化长廊、婚俗展示厅、婚服展厅。在对公职人员、党员、村“两委”、“两代表一委员”等重点对象整治的基础上,持续扩大群众执行覆盖面。三是推进婚育政策宣传。全方位开展新规新政的宣传与普及,加大对企事业单位及员工的普法力度,最大限度保障员工依法享有婚育权利。
二、多渠道支持婚育减压及成本减负。一是加强婚前支持体系完善。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建立公益性婚恋交友平台,凸显“官方严选”效应。引入优质咖啡吧、桌游馆、星空露营基地等契合青年特征、满足青年需求的新兴消费社交业态,助力青年依趣结缘。进一步规范婚恋服务市场,严格监管社会婚恋服务机构。健全家事联调执法机制,营造家庭友好、婚育友好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生育支持体系完善。加强出生缺陷防控关注,重视备孕期、孕早期的遗传病携带者筛查及新生儿基因筛查。加快妇幼保健院等公立医院增设普惠性公共月子中心。依法依规保障各类生育补助金、一次性育儿津贴。维护育龄女性就业、收入、福利、晋升等职场正当权益,优先帮扶生育二孩三孩的女性劳动者就业。三是加强育儿支持体系完善。加快“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加强对0-3岁儿童托育机构规范化、优质化发展监管。鼓励用人单位创办母婴室和托育托管服务设施,实施弹性工时、居家办公等灵活的家庭友好措施。鼓励公办幼儿园延伸开展2-3岁的托幼托育服务。发展家庭式社区微托育,开设“祖辈课堂”,提升隔代照料支持质量。
三、多合力完善婚育支持联动机制。一是建立评估督导机制。切实发挥市镇两级人口均衡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加强人口监测预警,压实相关部门主体责任,推动部门、镇街形成工作合力。建立提前5年预测学位需求机制,科学动态测算分阶段分区域学龄人口数量,解决各地学位供需矛盾,结合人口变化动态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二是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借鉴省内经验做法,出台优生优育政策,确保政策及时落地实施。如推出“暖心助孕”,探索“无陷未来”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集成改革;二孩三孩家庭可申领托育补助、一次性家庭消费券、文旅产品优惠券等,保障性租赁住房优先向符合条件的二孩三孩家庭出租;对于第三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给予全额补助直至满18周岁;三是联动慈善公益力量。设立“幸福基金”,引导社会爱心资源向农村低收入青年、残疾青年等倾斜,为正常生育存在婴儿出生缺陷隐患、存在基因组疾病、长期不孕不育且经济困难家庭提供资金补助,让他们在爱意与保障中,拥抱温暖与希望,共享发展成果,奔赴美好未来。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党派)
王双双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科研管理处副主任 妇联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