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上午,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委员大会发言。
市领导马厉财、江金永、陈剑等参加会议并听取委员们建言。本次会议由市政协副主席叶旭艳主持。
马厉财回应委员发言。
潘柏松等8位委员代表民主党派、界别组、委员联络组作大会发言,苏辰鸣等23位委员作即席发言,聚焦发展谋良策,关切民生增福祉。
叶旭艳主持会议。
潘柏松代表市政协科技界发言
推进全产业链高端化转型,壮大温岭先进制造业集群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有力贯彻落实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总体部署,全面实施“创新突破年”行动,在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产学研深度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从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位来看,我市产业高端化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传统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新兴产业发展结构不优、高质量企业发展培育不足。
建议:加快产业创新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发展;完善区域创新支撑体系,培育高质量科技企业,创新科技项目攻关机制,发挥科技平台支撑作用;优化产业高端化发展环境,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政策优化。
任洲亮代表市政协新河镇委员联络组发言
抢抓人形机器人量产机遇,加快培育温岭制造业新质生产力
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真正步入商业化量产。我市2023年成功入选浙江省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产业集群核心区,现有机器人企业3家,均以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为主,2024年产量约0.47万套,工业总产值约2.07亿元。而人形机器人的制造,需要增加更多活动关节,这些关节零部件在执行模块里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如果能耦合切入我市机床工具、汽摩配和机电产业制造基础,则能降低智能一体化关节的制造成本,有助于打造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制造发展集聚区,进一步培育温岭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建议:抢抓人形机器人量产风口,强链升级我市机床产业,激发新质动能。要用好工业母机“塔尖重器”、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和拓展精密制造“链式图谱”。抢抓人形机器人量产风口,延链转型我市汽摩配产业,释放强劲势能。要共筑智能产业基础、释放落地项目红利、推动基础元件焕新。抢抓人形机器人量产风口,补链扶强我市短板产业,蓄积发展潜能。要打造孵化高地、做深场景应用、培育优质增量。
王敏法代表市政协农业界发言
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港口经济发展
温岭作为一座港湾之城,始终将港口与临港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滨海新城建设视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引擎,积极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近年来,我市港口经济整体态势良好,但港产城融合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货运综合竞争力不高;交通物流体系存在短板,港口经济带动力不强;产业集聚效应尚未显现,项目招引吸引力不足。
建议: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港口发展能级,不断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强化港口设施建设、深化口岸业务改革;完善交通体系,畅通港口发展动脉,要编制多式联运规划、提升运力规模;迭代产业集群,增强港口发展优势,要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引优育强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
程海鹏代表市政协侨联界、九三学社温岭市支社发言
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改革动能,纵深推进市属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构建国有企业“1+N”管理体系,资本布局不断优化,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经营机制不断健全,资产规模和融资规模迈上新高度。然而,市属国有企业存在“重保障、轻经营”、改革创新动能不足、产业经营质量不高及持续经营能力弱等问题。增强改革动能,推动提质增效,纵深推进市属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
建议:聚焦要素赋能,积蓄国企发展动能,要强化资源配置和资金保障;聚焦改革创新,提升国企运营能力,要积极盘活经营性资产、优化产业布局、加速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聚焦治理体系,提升国企治理水平,要转换企业经营理念、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化人才体系建设。
周恒巧代表市政协环境资源界、市政协石桥头镇委员联络组发言
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低效工业用地改造绩效
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2024年,全市共实施低效老旧工业点改造项目49个,拆除改造城西、泽国、大溪、新河等镇(街道)老旧工业区块共计1571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存在一些问题,如:改造成本高昂,资金平衡难;产业定位不准,提质增效难;“腾笼换鸟”容易,“凤凰涅槃”难等。
建议:坚持统筹谋划,强化要素供给,全面夯实改造基础。要加强系统谋划、优化政策措施、创新改造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坚持科学定位,强化产业协同,竭力提升改造绩效。要加强产业协同、严格入园审核、有机衔接项目招引。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服务保障,持续激发改造活力。要激活发展新引擎、建设科创新平台、优化营商新环境。
陈彬洒代表市政协妇联界、中国民主同盟温岭市支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温岭市支部发言
培育商圈新动能,构筑消费引力场
近年来,我市围绕“两城两湖”总体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现代商圈+传统商圈+特色街区”的商业网点布局,银泰百货年客流量超1500万人次,稳居台州百货商场第一位,已成为县域商业标杆;西溪、锦园、东辉等3个社区便民生活圈入选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西溪社区入选首批省级便民生活圈典型案例;承载“老城记忆”的老粮仓·汽船埠头改造项目已初见成效。但对比高质量发展效能、高能级城市建设和高品质生活水平的要求,我市城市商圈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现代商圈首位度不高、传统商圈获得感不足、特色街区辨识度不强等。
建议:释放现代商圈“出圈”效应,让“品质消费”遍享城区。要精准规划差异化路径、精致打磨时尚化项目、精心创建智慧化商圈。实现传统商圈“破圈”发展,让“便民消费”不出片区。要更新沉浸式场景、创新多元化营销、焕发夜经济活力。提升特色街区“融圈”动能,让“情绪消费”更有价值。要精修街区“城脉”、传承老字号“商脉”、激活乡愁“文脉”。
王双双代表市政协妇联界发言
完善婚育支持体系,提升“婚育友好”民生温度
2020—2023年,我市出生人口分别为8392人、6894人、6085人、5325人,出生率分别为6.87‰、5.66‰、5.01‰、4.41‰,下降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市聚焦家庭建设全生命周期,围绕生育友好、就业友好、儿童友好、教育友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难点和堵点,具体体现在婚育观面临传统与现实冲突、家庭生育养育承受多重压力、婚育支持联动机制仍需健全。
建议:多形式培育和宣传新型婚育文化,进一步推进新型婚育文化宣传、移风易俗改革、婚育政策宣传。多渠道支持婚育减压及成本减负,加强婚前支持体系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完善和育儿支持体系完善。多合力完善婚育支持联动机制,建立评估督导机制、制定配套支持政策、联动慈善公益力量。
陈謇代表市政协农业界、市政协城南镇委员联络组、农工党温岭市基层委员会发言
以集成发展为牵引,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2024年5月1日,全长3.5公里的滨海新城精品线路一期正式对外开放。后续,我市还将建设精品线路二期工程,通过串联石塘镇东海、海滨等7个村,贯通箬山和东巴黎两大区块,形成全长约6公里的半岛游线,构建“山海连通、老镇焕新”的一体发展格局,打造城乡融合、产业发展的优秀典范。但是,我市城乡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存在乡村发展容易“同质化”、资源利用容易“盲目化”、项目合作容易“松散化”等问题。
建议:树立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以集成发展的理念继续高质量建设滨海新城精品线路等项目,并以此为起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有效缩小“三大差距”,带动面上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坚定共同富裕目标,把握集成发展总航向,推动全资源要素集成、全产业形态集成;坚持一体融合路径,激发集成发展驱动力,促成城乡一体共享、区域一体共建;坚守绿色生态理念,赋能集成发展新引擎,以追青逐绿绘就生态新景,以绿富同兴达成发展新愿。
8位委员上台发言后,大会随机抽选23位委员进行即席发言。委员们围绕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建设、低空经济发展、产教深度融合、小微企业出海、医保基金管理、丰富农村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城乡融合等方面积极建言。委员们参与热情很高,在举手发言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抢话筒”的现象。
马厉财回应:五个“高质量发展”,乘势而上
在认真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厉财表示,委员们围绕创新、产业、民生等方面,倾吐肺腑之言、贡献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大家心系发展的履职担当和情牵民生的拳拳之心。
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结合委员的发言,马厉财进行了五方面的回应。
他指出,要抢抓窗口机遇,下好高质量发展“先手棋”。抢足政策红利,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充分用好消费补贴,着力激发市场活力,聚力深化改革,着力打造标志性成果。要强化创新驱动,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深化“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加力推动“教育强市”“科技强市”和“人才强市”建设,以创新“率先突破”推动发展“全面突破”。要加速产业转型,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重点做好壮大产业链群、转变招商思路和推动工改提效“三件事”,不断加快“工业强市向2000亿奋进”的步伐。要坚定向海图强,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窗口”。打通海陆联动新通道、建强海洋经济大平台、打造滨海旅游目的地,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全面构建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格局。要攻坚“三大差距”,擦亮高质量发展“幸福色”。谋深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一体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更高水平民生“七优享”。
马厉财希望政协委员们继续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一如既往地为家乡发展多献良策、多作贡献,为“两城两湖”精彩蝶变、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温岭篇章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