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生态搬迁“后半篇文章” 迈上强村富民“新一轮征程”

发布日期:2024-1-28 14:47:31 来源:市政协办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温岭市支部  市政协农业界

市政协石桥头镇委员联络组

 

进一步加强湖漫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改善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23年9月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湖漫库区生态搬迁和环境治理工作,目前库区一级、二级保护区内8个村3242户已全部完成签约然而,湖漫库区地域面积大、涉及面广,在全面完成搬迁工作之后,如何坚持山水林田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如何做好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工作,如何确保搬迁群众就业稳定、生活改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重大任务。

为此,建议要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接力续写“节物风光不相似,民富业旺景更新”的壮丽篇章,共同绘就“岭上碧湖映山野,林下墙垣漫步生”的优美画卷。

一、做好生态文章,让“山水有声色”

(一)重整环境新面貌。以和美亮色为目标,系统梳理、活化生态空间和山野空间,开展以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重建为主的生境营造。在库区水域和毗邻区域,积极打造亲水山野。重点加强清淤扩容、湿地植被恢复、“水下森林”建设、山地生态林相修复等生态治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并结合充满野趣的自然环境,利用现有农村道路改造建设山间步道,串联洞桥村现有的植物园,实现“山水连城”。在农田区域,积极建设生态田园。改造提升现有排污网管系统,完善过程生态拦截和末端强化净化系统,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设施设备建设,有效减少农田退水对水体的污染。

(二)重塑空间新格局。以生态绿色为底线,在空间腾挪、格局优化中实现生态和生产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统筹资源布局,建立产业准入清单和禁入清单,在全域视角下统一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统筹田、林、水、路、沟及产业布局。同时完善功能布局,以适度规模经营和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为原则,按工业标准厂房理念建设农业标准地。针对农田、果园、茶园等不同利用特点对土地进行特定的功能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如将田块小变大、陡变平、弯变直,将节水灌溉、电力输送、冷链冷藏等予以预先布设,全面实现基础设施和作业条件提档升级。

(三)重构生产新模式。以共富成色为内涵,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双轮驱动,积极筛选农业生产与水质保护相结合的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背靠主城区这一强大的消费市场,全面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将库区主导产业定位为城郊绿色高效品牌农业“绿色”促进生产方式转变“高效”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品牌”提升产品价值附加全面改变现有落后的农业产业面貌同时积极探索发展“碳汇”产业。利用库区丰富的森林碳汇资源,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探索实施林木经营管理项目,尝试构建碳汇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价值转换。

二、做好强村文章,让“村村皆乐业”

(一)优化村级治理。针对搬迁后的具体情况,突出便民原则,推动村级社会管理职能的调整完善。对搬迁后分散入住城镇社区的村,要创新以社区管理为重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对整体搬迁的村则建议通过建制整合,进一步减轻村级组织运转成本和基层负担,以合并后组建的新村为单位细分网格,探索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集中服务和高效管理

(二)强化集体经济。统筹后补资金、土地复垦奖励、市级生态补偿资金,用于抱团飞地、购买物业。同时在安置小区规划用地配置裙房,由村集体以成本价通过回购方式置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利用村级资产在搬迁过程中已实现货币量化的有利条件,各村折股并整合组建强村公司,通过实体化运作不断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拓宽发展思路,盘活用好资源资产,有效增强“造血”功能。

(三)深化监督管理。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紧盯“三资”管理制度执行、民主议事决策落实、信访举报处置、党员干部作风等情况,进一步完善资产监督审计制度。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共同参与“三资”管理,防范资产流失和经营风险。

三、做好富民文章,让“仓廪俱丰实”

(一)确保村民收入有增长。争取适当提高水费等生活补助标准,特别是落实绿色生产有关设施装备、生产资料、品牌运营等方面的补助政策,并通过直补个人、项目扶持、土地流转和生态补偿等多种方式,积极改善库区群众搬迁后生产生活条件,助力村民开展有机低碳种植,发展生态健康经济,在提升产业能级的基础上增加收入来源。

(二)确保困难群体有兜底。建议由民政部门总牵头,精准摸排、及时掌握库区内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以及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了解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动员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专业社工、志愿者以发放实物、现金和提供服务等方式提供专业化、差异化救助,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三)确保群众就业有保障。根据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每年免费开展“订单式”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烹饪技巧、养老护理等,确保每名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技能。镇村两级加大就业服务,助力村民从事库区有机果蔬、中药材种植,或进入工厂务工取得收入,同时鼓励村民直接投资或以资产及劳务入股形式参与产业项目,参与创意农业、认养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全面促进多元化就业、多业态创业。

四、做好融合文章,让“心安是吾乡”

(一)保留乡村底色,实现城乡融合。在腾空拆除过程中,注重保护古桥、古屋、古庙等历史遗存,留住乡愁记忆故园。收集影像和实物,建设库区历史文化展示馆,留住“旧时味道”。同时引导搬迁群众有序进城入镇,在新村及配套设施建设上保留原村落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传统基因,打造城乡融合新居。

(二)提供安居服务,加快生活融合。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到搬迁社区兴办幼儿园、卫生室、便民超市、餐饮饭店、快递收发等服务设施和项目,通过完善配套公共服务,更好提供生活便利。积极搭建融合沟通平台,重构社区治理文化,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村民融入度、认同度和自治能力,形成社会组织参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此外,要营造开放包容的社区文化。定期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搬迁群众文体生活,促进社区文化融合、乡风融合、感情融合。

(三)解决急盼问题,促进社会融合。重点解决“一老一小”问题。针对老年群体,建立孤寡老人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关爱服务活动。适当安排补助资金,让有需求的老年人在房屋腾空时能及时进入养老机构,由其提供日间照料、医疗健身及餐食服务。针对幼儿及青少年群体,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帮助解决择校就学问题。过渡期间,确因暂住地与原户口所在地较远,无法在原施教区就读的,帮助其到暂住地所属的学校办理借读手续。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党派)

   温岭市植保耕肥能源总站站长            农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