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顺代表市政协经济界一组、中国民主建国会温岭市支部发言
温岭市濒临东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浙江海洋强省建设的新兴节点。温岭市委市政府着眼全市域、立足大统筹,高屋建瓴提出了“两城两湖”总体战略部署。滨海新城建设、沿海产业带的开发利用是其中的重要一极。近年来,随着一批产业育强提升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积极实施,沿海资源开发利用初具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是陆海资源统筹不够。部门间数据资源交流通畅度有待优化,各类信息数据因政策限制、格式不同等问题,难以实现实时共享。系统专项规划成果欠完善,生态海岸带有关规划尚未定稿。沿海工业园区的定位不够明晰,存在功能错配现象。
二是滨海空间塑造不足。滨海文旅资源有待挖掘,“海、岛、城、港、渔、景”等诸多特色资源有待进一步融合创新。滨海生态网络框架构建仍需优化,港区渔船停靠、补给等统筹不够,船舶漏油、私排污水、近海垃圾漂浮等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缺乏完善的处置体系,使得海域空间资源及海洋渔业资源受损。
三是联动格局优化不深。人海城联动程度有待提升,道路交通、港口码头等硬件短板仍较明显,内畅外序交通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旅游高峰期拥堵问题突出,缺少大联通的景观型交通廊道。沿海部分镇、村因区位问题,道路建设和养护管理滞后,部分断头路还未打通。滨海制造、滨海科创等滨海产业链条延伸不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行业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产业支撑要素仍需进一步补足。
为此,建议:
一、强化机制保障,筑牢海陆一体化发展基底
聚焦要素和政策的支撑作用,优化内部协调保障机制,系统整合各类涉海资源,推动温岭生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一是统筹协调实施项目。成立温岭市生态海岸带工作专班,协调各部门参与,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统筹资金保障、支撑政策、建设团队等重要环节,形成项目的打包拎总,实现建设效率提高和资源节约。二是深化细化方案内容。深入开展生态海岸带相关项目可行性研究,开展具体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工作,落实年度重点项目清单,明确项目表、时间表、任务表。确保重点项目纳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效落实用地指标等要素保障。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源。根据生态海岸带建设的重点难点,梳理出一批体制机制突破、重大交通设施、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事项清单,积极争取相关诉求纳入海洋强省、长三角一体化、台州市临港产业带等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政策清单,获取上级资源倾斜。
二、提升生态魅力,营造绿色多元化滨海场景
聚焦维护和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切实提升海岸带生态价值,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一是着力开展生态保护。统筹布局市域内船舶修造、水产冷冻等可能存在环保问题的滨海产业,健全海洋环境风险应急处置体系。积极推进松门老虎山绿心湿地公园、落星山岛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建设,强化陆域污染源头和近岸海域污染治理。二是大力推进生态提升。通过对生态海岸带内污染严重、功能受损的自然岸线实施修复养护、退养还滩、入侵生物治理等,改善海岸景观,拓展公众亲水岸线。加快推动海塘安澜工程等项目建设,促进海塘多功能融合提升,加快“一区一主题,一段一特色,一带一风景”海塘休闲化建设。三是有序实施生态开发。依托最美沿海绿道、美丽乡村精品区块等建设,有序推进乐活海岸打造,策划跑山赛、骑行赛等多样活动,改造或新建一批游艇、游船码头,谋划近海游艇观光、水上飞机观光等海上旅游航线,全力营造滨海时尚运动休闲新氛围。
三、拓展美丽经济,做强优质现代化临港产业
聚焦滨海产业补链、延链、强链,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擦亮温岭特色产业“金名片”。一是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落实重要道路、桥梁等建设,逐步打通断点、堵点,有序推进台州1号公路温岭段、市区至东部快速路等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全域公交体系,织密补足滨海交通绿网,全面实施滨海绿道体系建设,实现珍珠滩、曙光碑、对戒平台等景点串联成线。二是深入特色传统文化挖掘。以“东海好望角”为品牌,深度融入当地历史典故、民风民俗、乡贤名人等元素,推动温岭特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和文化元素向物态化、活态化、业态化转变。推进曙光湾旅游综合体、金沙湾活力海岸、大坑沙艺术村等项目谋划建设,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强化数字牵引力,谋划打造渔文化基因浓厚的渔港小城,加快成为展示滨海渔业文化自信的重要舞台。三是加快优势主导产业育强。立足温岭发展优势,通过“内聚资源、外引项目”,迭代升级临港先进制造业集群,谋划推动钱江摩托整车制造、水系钠盐新能源电池等一批滨海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投产,全力推进“精密制造城”和“未来汽车城”建设。以产业发展作为沿海生态产业带的核心动力,助推“两城两湖”战略起飞。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党派)
李国顺 温岭市发改局副局长 经济界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