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会客厅]首场两会会客厅聚焦“强工兴市”|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向2000亿奋进

发布日期:2022-2-21 09:31:54 来源:《温岭日报》 

  温岭因工业而兴、因工业而名,制造业始终是温岭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更是温岭奋力争先、勇立潮头的最大底气和最大资本。今年三级干部大会,温岭以“强工兴市”为主题,全面吹响了“工业强市向2000亿奋进”的号角。

  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温岭的未来路径清晰。“强工兴市”也因此成为了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该如何“强工兴市”,把2000亿的目标早日变成现实?2月18日,温岭市融媒体中心举办了首场两会会客厅,四位嘉宾围绕“擂响强工兴市最强音”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强工兴市

  温岭未来发展新路标


  “大力实施强工兴市、创新驱动、城乡融合、品质生活、现代治理‘五大战略’,干最好、当标杆、争第一,全力打造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宜业宜居现代化中等城市、县域治理现代化标杆市,全面开启温岭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未来五年,温岭的路该怎么走?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答案。“强工兴市”被摆到了温岭发展五大战略的首要位置。

  怎么理解“强工兴市”?温岭又为什么要把实施“强工兴市”战略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访谈一开始,主持人就抛出了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

  对此,现场四位嘉宾的答案虽然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皆认为,工业兴则温岭兴,工业强则温岭强。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农业的产出相对有限,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之上。”浙江临东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阮浩波既是人大代表,也是企业家代表,在他看来,工业是三个产业中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

  他认为,依靠数字化,紧跟科技发展趋势的现代工业,会是未来温岭的发展方向。“市委、市政府在这个时候高举‘强工兴市’战略,可以说是为未来温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政协经济界一组委员、浙江甬岭数控刀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凡作为企二代,从小到大看到身边所有的长辈都奋斗在企业的第一线。在她看来,自己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制造业的基因。“制造业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石,不管局势和经济如何变化,只有实业才能兴国,也只有强工才能兴市。”

  政协科技届委员、浙江工业大学温岭研究院院长潘柏松虽不是企业家,近几年来却和温岭企业打了不少交道。他眼里的温岭,拥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生态。“未来的温岭应该以科技创新、提质降本为抓手,进一步做强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做大做活市场,成为创新创业的乐土,做优产城融合的高品质城市。”这就是他理解的“强工兴市”。


  大而不强

  奋进2000亿路上有短板


  “强工兴市”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在推动“工业强市向2000亿奋进”的过程中,工业“大而不强、散而不大”的问题束缚住了温岭高质量发展的脚步。

  “把温岭放在台州市内看,去年温岭实现工业增加值434.4亿元,同比增速13.2%,总量和增速均居台州第一位。其中规模上工业总产值1049亿元,居台州市第一位。但和全省同级别比较,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温岭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周辉兵说。在他看来,温岭作为浙江县域块状经济发展的典型缩影,传统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特征鲜明,产业基础不错,这是温岭强工兴市最大的基础。“但我们的短板也是明显的:从产业结构上看,主要问题是‘层次低’,制造业以传统产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制造业占比少;从产业布局上看,主要问题是‘分布散’;从企业结构上看,主要问题是‘规模小’,龙头企业支撑不足。”

  而造成温岭企业层次低、分布散、规模小的原因,在几位嘉宾看来,和技术、人才、上下游配套等各方面息息相关。

  范凡说:“我们要实现‘强工兴市’的目标,就要做大做强企业。在企业这几年的发展里,我明显感觉到一些短板是未来我们要去突破和改变的,比如技术人才储备不够、科技研发能力不足、产业链配套薄弱等问题。”

  范凡的烦恼,阮浩波感同身受。“温岭很多制造企业都面临相同的问题,特别是热处理这一块,很多企业的加工件需要到别的地方找代加工,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他认为,在扶持产业龙头企业的同时,温岭还需要扶持产业配套的龙头企业,补齐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


  强链补链

  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配套体系不强,就建强产业链;产业层次低,人才难招,就构建创新链;企业规模小,产品处于中低端,就提升价值链,找到短板,补齐短板,才能让2000亿目标真正变为现实。

  现场,嘉宾们就如何补齐短板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我们在解读‘强工兴市’的时候,还要更多地从这个目标的内在核心去看问题,我理解的‘强工’就是‘强技术’,我们应该让产品的品质往高端发展,提升品质、打出品牌,才能做好市场。”潘柏松说。

  而对于人才缺失这个温岭众多企业共同的难题,阮浩波认为,外地优秀人才到温岭来,就像温室的花朵,需要更多配套政策去照顾。“我觉得政府应该多多动动脑筋,想办法吸引温岭籍的高端人才回流,让那些我们温岭培养的高材生回归温岭,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

  “我觉得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产业生态和城市品质,企业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需要逐步走向中高端,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需要进一步提升。”潘柏松说。

  “人才引进和科技投入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理应成为企业发展的共识。我们市里非常重视这两块工作,出台的相关奖励政策在全台州应该是力度最大的。”周辉兵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推动产业从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从中低端生产向中高端制造“双转型”,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看来,温岭强工兴市的切入口,应该是加快企业培育、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分四步走:一是培育企业上规升级。近3年来,我市新增规模上企业544家,净增328家,目标是到2026年,培育规模上企业总数达1550家,为实现2000亿产值奠定基石。”周辉兵说,二是实施亿元上企业倍增计划,培育企业做强做大,目标是到2026年,培育亿元上企业300家;三是培育多个百亿级产业平台,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协同发展;四是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上+规模下),泵与电机、汽摩配件、机床工具、鞋、光电信息五大产业,要发挥行业主导地位作用,加强研发创新,提升品质,提高附加值,实现生产现代化、管理智能化,向工业5.0迈进。


记者 赵碧莹/文 徐伟杰/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