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温岭市支部
2017年7月,台州市委召开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决定开启科技新长征,奋力推进“三大历史任务”。作为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驱动力,我市全速开启具有温岭特色的科技新长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打好聚合裂变“组合拳”,加快形成创业创新服务链,全面构筑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
一、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今年以来,我市以“科技新长征”为动力引擎,根据“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总体思路,多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形成项目对接-项目孵化-项目产业化链条式服务模式,使各类创新资源向平台加速集聚,技术创新加速提升,技术合作加速深化,创新主体加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2017年1-10月,全市实现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5.4亿元,同比增长15.4%;1-11月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71.69亿,同比增21.5%;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54.12亿元,增长34.1%,产值率达33.6%。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市科技创新资金支撑能力不足。据统计, 2014、2015、2016年,我市科技经费支出分是4723.83万元、5151.75万元、5241.08万元,当年市财政总支出分别为645088万元、726079万元、943353万元,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占比分别是0.73%、0.71%、0.56%,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的竞争力标准,跟全省平均2.26%的投入强度差距也明显,科技投入强度不足,造成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创造价值低。
二是我市创新平台空间局限,拓展比较困难。目前科技创新平台存在“四不”现象,即平台数量不足、规模不大、种类不全、水平不高。全市工业企业有3万余家,而科创公共服务平台只有13个。除现有市科创中心规模稍大一点,也只有10000多平方米,其他则更小,尤其是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只有5000平方米,而且还是租用企业厂房,早已处于饱和状态,入驻孵化的企业急待扩展。全市八大行业中也只有泵与电机、工量刃具、鞋业、塑料等四个有专业性创新平台,其他行业还没有建立,即使已建立的也只是一般性地检测服务而已,科技含量不高。
三是平台人才紧缺,创新能力滞后。我市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实力较弱。由于受区位条件、人文环境、生活习惯和基础设施等制约,加上我市科创平台实验室设备落后,使我市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据统计,目前我市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只有新界、利欧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只有富岭、中医院、西瓜合作社5家,台州市级创新团队只有3家,入选国千的只有2人、省千的只有4人、台州市“500精英”的47人,高级职称的人才总量偏低,高层次经济类、工程技术类人才更是短缺。
二、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以共享、整合资源为核心,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宗旨,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设计。为此建议如下:
(一)高要求强化我市科创“最多跑一次”改革,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我市引才、育才、用才的环境,着力构建有利于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我市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协同运作,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在科创人才引进、留用与服务、激励等环节强化部门合力。要着力完善科创人才发展运行机制,打通科创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帮助人才创新创业,推动各项科创人才任务的落实,推动我市人才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二)高层次搭建科创平台,着力解决创新“瓶颈”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要求,重点扶持一批专业特色突出、技术领先、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科创平台建设,逐步构建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以研发平台为引领,以产业化平台为主体,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完备体系。围绕泵与电机、汽摩配件、鞋帽服饰等产业,强化创新资源汇聚融合,布局建设2-3个创新服务综合体,在全市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创平台体系。
(三)高质量推进成果产业化,着力推动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推进产学研对接,加速促进科创成果在温岭的集聚和转化。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发挥“国千”、“省千”、500精英人才和企业的作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鼓励企业跨界融合。支持企业通过获取新技术,带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四)高标准拓宽科技服务渠道,着力激发科技创新热情。积极宣传台州市人才新政三十条、温岭市科技新政三十条政策,加快推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强的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重点科技型企业科技产业化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专利转化项目建设,完善奖励政策,激发提升我市科技驱动发展能力,全力打造“创新温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