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滨海镇委员联络组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为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开出药方,也为新时期加快温岭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着力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提质量,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一定基础,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受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市场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土地增收空间缩小,大多数农产品易受市场冲击影响,价格不稳定,出现增产不增收等情况。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温岭是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多发地,虽然近年来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目前我市农田水利方面欠债较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三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缺乏宏观调控,中低端一般性产品生产量大,而高精端产品稀缺,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除了几个传统品牌外,没有形成整个区域性品牌,抗风险能力较弱。“三品”认证工作推进难。
四是农业产销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大都是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较弱。专业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滞后,“互联网+农业”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尚未构建。
五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稳定。全市农业科技发展总体能力不强,自身“产、学、研、用”链接不够紧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远大于传统农户,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生产经营困难。
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新形势下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的重大举措,温岭作为农业大市,必须要围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进行系统谋划、精准出招、补好短板。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聚焦优化产业结构,开辟农业发展新路径。结合温岭区位条件、发展定位、市场前景等因素,按照绿色有机循环理念,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打造“一心一带、二区二片二屏障、五基地”的特色产业空间布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中“量大而不优”、“丰产不丰收”的问题。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作用,在南部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相关产业的品质提升;在中部和北部建立粮食、蔬菜和果蔗主产区,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在西南部发展葡萄、高橙、杨梅、枇杷等滨海和低丘特色水果产业片,形成“一镇一品”特色农业示范点;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整县制推进,稳步提升粮食作物生产率和优质率,发展稻谷深加工;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养殖,扶持中小养殖场向大中型养殖场发展,着力打造畜牧业全产业链。
二、聚焦农业绿色发展,厚植农业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加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力度,打造“温岭”产地区域公用品牌。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品牌经济,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批享誉省内外的绿色有机名牌农产品。坚持质量兴农,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建立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生产装备建设,加快机械、设施、智能“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主攻水稻机构栽植、施肥植保、畜牧业饲喂、蔬菜播种移栽机械等薄弱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无线通讯与网络技术及相关设备设施,推进农村化与信息化融合,提升农业综合产能。
三、聚焦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民增收新业态。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林电子商务等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依托特色农业、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开发花海观赏、田园采摘、农事体验、乡村客栈、特色民宿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规划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可憩可游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努力探索发展各具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发展“智慧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业“机器换人”。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和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
四、聚焦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开展村级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晰产权归属,盘活资源资产。探索用农民资产担保贷款的新路子,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构建以特色产业链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和紧密的利益联结等“四大机制”, 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聚焦农业集约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特色效益农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推广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打造新业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作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培训,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现代农业”,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强化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积极推广先进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构建和延伸“接二连三”产业链和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