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经济界三组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大战略。温岭是传统产粮地,古话说:“温黄熟,台州足”。但从1993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体制以来,温岭种粮面积急剧下滑,从产粮县变为缺粮县。目前温岭常住人口超过150万,全年粮食消费量超过30万吨。以2016年为例,全市粮食产量为14.28万吨,自给率约为48%。若包含行业用粮、饲料用粮在内,全市粮食对外依存度更高。与此同时,我市地处东海前沿,军粮供应的压力也不小。
从农田中的谷物变成餐桌上的主食,涉及粮食的种植、储藏、加工、经销等多个环节,粮食安全也不仅仅是粮食产量、粮食收储的问题,需要从全产业链的角度,以系统化的思维全面谋划,打通关键节点,补齐明显短板,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事件不会出现。
在当前我市高效益经济作物种植迅猛发展,粮食生产用地逐步缩减的大趋势无法改变,粮食生产量短期内大幅跃升的可能性不强的局面下,做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在收储、加工和经销等环节予以重点突破。
一、在粮食收储环节,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目前我市粮食仓储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总仓容严重不足,仅为7.37万吨;库区规模小,1万吨以上库区仅为两个(塘下库区1.5万吨、桥下库区1.7万吨);配套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据统计,2016年我市在外代储粮食达到3.18万吨,总量占本地全部仓储规模的43%。建议要加快推进10万吨级以上仓容的中心粮库建设,力促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同时,围绕现代化中心粮库,谋划“大粮食”产业园区建设,以市场经营的理念围绕储备粮轮换等开展业务,降低综合仓储成本。要继续开展粮食代储模式。不断加强和省外产销合作单位的联系,到省外粮食主产区寻找长期固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建立省外粮源基地,推进“省外粮仓”建设。要及时总结推广农户小粮仓储粮经验,有计划扩大覆盖面。
二、在粮食加工环节,要加强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培育,完善粮食保障体系。从稻谷转化为大米,粮食加工环节必不可少。若没有相应的粮食加工能力作为保障,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有粮无米”的情况。目前温岭有加工企业4家,其中国有企业1家,民营企业3家,日产能力仅为340吨,仅为全市日口粮所需的40%左右。建议要加强政策支持,扶持我市粮食加工企业增加技改投入,升级设备,提升产能。要鼓励我市粮食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就地收购粮食,转化为商品粮后供应我市市场。要吸引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来我市建立仓储、加工、销售基地,引进主产区的粮食。要加快完善粮食应急供应网络建设,在当前4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41家应急供应网点的基础上,完善应急供应网络,开展应急供应演练和供应能力验收,确保平时战时应急供应能力达标。
三、在粮食经销环节,要转变重产轻销模式,完善粮食市场体系。我市每年从省市外调的口粮都在15万吨以上,超过本地粮食产量。粮食市场的平稳有序极为关键,尤其在吸纳粮源、稳定粮价、保证供给上对全局更起到补充、承转、保障的重要作用。要围绕中心粮库建设,谋划布局一个集物流、仓储、交易、应急为一体的现代化、信息化的粮食市场,同时要降低准入门槛,招引东三省、河南、安徽、江西等粮食主产区的客商进场交易,形成“蓄水池”效应。要平衡产销政策支持度,既要鼓励本市的种粮大户到产粮区承包土地,与本市收储企业签订订单,享受本市种粮大户的同等待遇;也要以适当形式支持粮食经营企业,鼓励他们到粮食主产区对当地粮食企业进行收购、参股、租赁,尤其是国有粮食企业,更应拓宽思路,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经营性粮食企业的发展方向,建立一个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