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新河镇委员联络组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起始阶段,是提高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逐步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这为发展学前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向。《台州市发展学前教育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也同时提出: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增加农村公办、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鼓励城镇公办幼儿园到农村设立分园、教学点。发展学前教育的重点逐渐转向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公办幼儿园发展迅速,2009年开始启动的小学附设幼儿园剥离工作,全市共有20所幼儿园独立,完成率为80%;2010年前全市仅有2所法人独立的公办幼儿园;截至2017年底,有法人独立的公办幼儿园及分园增至36所。但公办幼儿园仍是我市基础教育的短板。主要表现为:
一是占比少,区域发展不平衡。全市共有211所幼儿园,公办幼儿园仅有41所(23所法人独立的公办幼儿园,13所分园,5所附设幼儿园),占总数的19.4%,且全市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人数仅占在园幼儿总数的28%,比例比较低。同时,各镇(街道)公办幼儿园的发展也不平衡。坞根镇和石桥头镇,公办率达100%,走在全市前列;新河镇公办数量为6家,超全市公办数1/7。另有3个镇各有1所公办幼儿园,1个街道无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引领区域内学前教育发展的示范辐射功能较弱。
二是编制紧,办学负担较沉重。随着公办幼儿园数量不断扩充,公办教师编制问题成为制约校园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浙江省等级幼儿园评定标准,二、三级幼儿园每班配备教师分别为2、1.5名,温岭需配备教师784名。但截至目前,我市实际编制教师545名,不足2/3。尤其是分园和附设幼儿园师资配备缺口更大,个别幼儿园为零配备。幼儿教师的严重缺编,需要大量学校保育经费用于支付编外教师工资,严重影响了校园品质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人才缺,城乡配置不均衡。一方面,由于加大了对农村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力度,数量扩充比较快,以至于同时拥有高学历和幼儿教育资格证的专业型的园长短缺,中、小学空降园长的情况较为普遍,不利于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新教师的分配制度以及教师流动制度不合理性,致使优质园的师资人才济济,越来越好,薄弱园师资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师资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公办幼儿园因具备优质师资、安全保障、适龄教学等优势,更能让孩子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其发展备受群众关注。为此建议:
一、启动公办幼儿园建设扩容行动
一是优化学前教育布局。进一步完善《温岭市学前教育专项布点规划》,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二胎政策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政策调整对人口发展趋势的影响,超前谋划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特别是公办幼儿园的规划与布局,并尽力将公办幼儿园的规划落实到具体地块。
二是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扩大公办幼儿园覆盖面,到2020年,争取达到公办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总在园人数的40%以上。通过新建、租赁办园等形式,发展一批保教质量优、教师稳定的公办幼儿园。合理利用中小学空余校舍、其他空置公共资源,优先改建举办公办幼儿园。落实旧城改造和整村拆建等地块公办幼儿园建设,全面接管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
三是积极探索新型办园模式。鼓励村集体举办幼儿园,采用“村办镇管”的办园模式,作为公办幼儿园的有效补充。采取集团化办园模式,大力推行“公办园+民办园、名园+新园、名园+弱园”,鼓励“公办园”以办分园或“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与“民园”和“弱园”合作办学,逐步纳入“公办园”管理,全面提高公办幼儿园占比。
二、启动幼儿教师素质提升行动
一是梯次解决编制,增加持证比例。根据省标合理编制安排,利用三年时间,实现在编教师配备到位。严格持证上岗制度,督促和鼓励未取证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书,到2020年实现专任教师持证率98%以上。启动激励政策,动员持证社会人员重返教师岗位。通过统筹调配,提高农村公办幼儿园特别是偏远地区幼儿园的在编教师配备比例。
二是保障师资来源,优化队伍结构。采用委托、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强与省内专业院校合作,加大“五年制”大专学历幼儿教师培养力度。灵活招录方式,提高男性教师比例。实施提前招聘,重点引进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奖励学历进修,争取到2020年幼儿教师大专学历比例达到95%以上。完善档案管理,保存非在编教师的考核记录和业务档案,作为今后职称评定时的重要参数。
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待遇。完善师资培训体系,设立专项培训经费,组织实施五年一轮的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等培训。参照义务教育小学教师工资标准,保障在编幼儿教师待遇。设立非在编教师工龄津贴、园龄补贴和持证奖励等,逐步缩小非在编教师和在编教师收入差距。
三、启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行动
一是开展重点骨干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严格园长上岗制度,所有园长必须持“三证”上岗。创新培训模式,完善骨干教师评训项目,建立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两支队伍。优化教研指导责任制度,选拔优秀园长和骨干教师组成专兼职教研员队伍,建立教研指导网络,扎实开展教研辅导工作。
二是加大结对帮扶力度,推进办学质量。建立城乡幼儿园交流制度,充分发挥一级幼儿园的辐射功能,实施结对指导,督促升等晋级;组建镇(街道)内部帮扶体系,优化校园管理,规范保教工作,实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扩展与共享。
三是探索均衡发展新模式,启动流动机制。借鉴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均衡发展成功经验,实施园长、名师、骨干教师流动机制;同时结合学前教育特点,支持和鼓励优质园的中层、骨干教师到薄弱园任职、支教,并落实制度确保她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