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温岭市支部 市政协箬横镇委员联络组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社会掀起了村庄环境整治的高潮,一批长期以来环境落后的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生产陋习得到不少改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给城乡居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整治内容不全,缺乏标本兼顾。环境整治的方式仍以突击为主,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进行陈年垃圾清理、公共空间整治、房前屋后杂物堆放整理等工作,面上环境虽能短时间提升,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整治反弹现象,尤其是一些背街小巷、城郊接合部、城中村、行政区域交界处等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相对薄弱的区域。一些如队伍配备、设施配置、停车场建设、改线改道等问题仍没有触及,全民陋习大改进的意识尚未持续建立,一些机制性建设内容仍然缺乏,一些管理的体制还没有理顺,其结果必然使原有问题轻易反弹,无法长效保持。
二是建设标准不高,缺乏建管并举。长期以来,乡村建设在整体规划目标、建设标准、功能满足、设施配套、城乡管理等各方面与乡村的实际功能需求产生一定差距,在居民生产生活过程中造成一些不便,导致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环境容易受到破坏。比如城乡道路建设等级不高,存在路灯不亮、排水不畅、路面破损、绿化低劣等功能性缺失,道路成为周边环境的一条拙劣的“腰带”。再比如,乡村农民建房普遍反映造价成本高,实用性差,整体效果不佳,缺少公共配套等问题,房前没有停车空间,房后没有杂物堆放空间,影响了乡村的整体环境。
三是投入机制不活,缺乏收支均衡。村级在环境整治和提升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尚有市镇两级根据整治所达到的效果区分“以奖代补”加以保障,但从实际来看,各村基本投入都超出较高,资金缺口很大。另外,环境整治之后,一些基础性的管护和保持仍需大量的资金,如果不能保障投入,就很可能造成问题反复,前功尽弃,使环境问题重回老路。特别是一些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整治前怕投入亏空、整治后怕无力维护,最终其整治的决心和积极性都很有影响,整治的成果难以长期巩固,环境难以整体提升。
四是社会氛围不浓,缺乏全民发动。党员干部参与环境整治行动如火如荼,形成了较好的整治氛围。然而,“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现象仍有存在,群众爱护环境卫生的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养成,政府主导、社会主体、群众参与的社会氛围还需进一步加强。
乡村生态环境是实施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也是夺取全面小康胜利的重要内容,为此建议:
一、理顺体制,规划先行,提高建设标准。可以把美丽乡村整体提升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设立专门的机构,协调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共同实施。切实依托村级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注重功能性提升。强化农房功能性、特色化建设方案规划引领,特别是注重停车、储物、居住等功能配套,从控制人均用地面积向实际有效使用面积转变,提高用户的住房立面美化和居住舒适度。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一些有条件的村,按照一村一方案的要求,统一旧村改造,允许实施整村提升。倡导“规划师、设计师”驻镇(街道)模式,把想法落到图纸上,把图纸落到项目上,形成风貌协调、个性鲜明的城镇风格。
二、强化机制,厘清权责,加快分类整治。一是加快实施美丽公路专项整治。建议由城乡交通管理部门牵头,按照国省县乡村公路等级分类,明确各级整治要求和标准,实施美丽提升计划,完善道路亮化、美化、彩化等规范化建设,形成美丽曲线。二是加快城乡用电线路专项整治。切实按照统一走向、简易区分、简洁整齐的要求,尽可能规整乡村用电线路。重点区域和重要结点,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实施线路上改下工程,坚决杜绝线路私拉乱接现象。三是强化日常管理。不断推进日常保洁、市场管理、村容街貌等动态工作的面貌保持,依照相关职责,管理重心下移,压实村级动态网格化管理职责,严管早管,不断巩固管理成效。借鉴桐乡市经验,积极探索“网格+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各级网格员在日常巡逻采集信息过程中可加入乱堆放、乱拉线、违章搭建等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内容,推动重心下移,加强网格化管理,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
三、全民动员,创新管理,完善考核机制。坚持“笔头与榔头”、“摄像机与推土机”双管齐下,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引导村级强化环境管理意识,发动全民自我改善,加强自我管理,可以建立村级星级家庭积分评比等制度,对做得好的家庭发放积分卡,对环境做得不好的实施曝光,促进村民自我监督,自我治理。可以引入社会中介第三方评估制度,开展全年全方位动态评估服务,评定结果在全市公开公示,并和该村或该镇的环境奖补资金挂钩,促进各级部门和全民参与到乡村环境提升上来,也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四、融合发展,提振产业,健全保障机制。一是强化资金保障。切实把握环境投入就是民生投入的理念,优先安排美丽乡村环境提升系统工程的相关资金,提高环境奖补资金比例,专门用于乡村环境提升和管理。二是强化产业保障。深入挖掘城乡的山水肌理、历史文脉等内涵,打造自己的特色亮点。泽国、大溪、箬横、松门、新河等中心镇因地制宜,在整治的过程中为新业态功能的再造腾出空间,发展新兴产业;城北、横峰等地借环境整治之机,推动鞋业转型升级;石塘、滨海、城南、坞根等镇可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上的优势发展休闲旅游、文创等产业。实施一村一产业振兴计划,引导村级充分结合环境整治成果,发展自身优势产业。三是强化项目保障。鼓励民资参与乡村环境提升项目,以公共服务功能化提升、特色经济产业化延伸和创意人文化发展为落脚点,助推乡村振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