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九龙汇生态湿地保护开发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8-1-15 13:01:14 来源:网站集群 

市政协新闻出版界


九龙汇生态湿地公园位于城市新区,总规划面积约5.6平方公里,北接牧屿山风景区,南连下保山公园,南北长8000米,东西宽400-1000米,是一条横穿温岭城市中心且以水体景观为主导的生态绿廊。自2017年春节开园以来,九龙汇生态湿地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然而,湿地公园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中存在问题也逐渐暴露,亟需引起关注并予以解决。

一是环湖周边环境杂乱,亟需统一规划改造。九龙汇生态湿地公园位于主城区内,多年来,受城市路网、周边村居建设影响,生态景观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遭到破坏。沿湖的城东街道河边村、虎头山村及城西街道下洋应、渭川、下保渭渚五个村,民房建筑物颜色杂乱、形式多样。特别是地处核心湖区的河边村,尽管进行了整村改造,但村内建设进度不一,新老建筑间杂,民房外立面形态各异,即使同一幢中也可见不同的立面和建筑风格。部分未改造的村还存在脏乱差现象,和自然风景格格不入,缺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和合之美。甚至常有群众在湖中撒网捕鱼或者电鱼,对水体生态资源造成极大的威胁。

二是景观设计略显单一,无法凸显城市特色。在工程的设计方案中,关于公园特色塑造的原则之一是通过对温岭人文资源的研究,提炼出温岭的“龙文化”“桥文化”“石文化”内涵并转化为核心区的形象主题。但已经完工的一期工程,对于自身城市特色的体现还有所欠缺,没有充分挖掘温岭的文化特征,更缺乏“龙文化”“桥文化”“石文化”的内涵。比如园内几座桥梁,虽造型各异,但缺乏美感,难以融入整体自然景观环境中,只是单纯地起到连接不同的小岛的作用,并未体现城市湿地自然变迁的景观历史与景观特质。湿地公园入口项目建设滞后,游客中心至今未建成面市。

三是规划执行与设计初衷有差距,湿地生态多样性被破坏。九龙汇生态湿地公园内已种植约两万株乔木,完成实施建设区块所需总苗木的80%多,目前因规划调整,暂停种植。从建设进度以及湿地植被现状来看,湿地公园在前期的规划过程中,并未突出湿地景观的典型性以及演替的自然性等特点。园内绿植没有最大程度地保有原湿地公园的生态,取而代之以人工观赏林替代,虽然园林景观整齐划一更具观赏性,但和原有的自然生态有所区别。

城市湿地在涵养城市水源、维持区域水平衡、条街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九龙汇湿地是自然对我是的馈赠,务必要开发保护好,使之成为真正造福于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土。为此,建议如下:

一、加强规划的和谐统一,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城市湿地公园应该是基于城市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生态、经济、历史、文化、审美等多重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是湿地景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因此,营造公园水体景观及休闲娱乐功能的前提是保护湿地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建设主管部门应尽快推出九龙汇生态湿地公园的整体规划,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生物栖息地、防止湿地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功能衰退的基本要求出发,将对生态环境的改变控制在最小范围,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确保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景观的地域特征,处理好造园与人文的关系。九龙汇生态湿地公园的建筑设计应兼顾生态化、主题化,要结合自身城市特色,自然而然地融入观景、人文、休闲和游乐等要素。比如,温岭的两大名牌元素:阳光文化和石文化。新千年,新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阳光首照温岭石塘,“曙光首照地、东海好望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言而喻。九龙汇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正是展示这些温岭元素的一次绝好契机。公园内可以在不同的区块内,规划不同的雕塑群,发挥温岭石雕匠人的匠心,展现温岭独特的石文化。结合千年曙光内涵,以及市委宣传部推出的官方网络正能量形象——“曙光狮”打造阳光元素的景观文化小品和娱乐设施小品。

三、重视建设的景观美学,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桥梁、观景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应多咨询专家意见,降低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严格控制建筑的数量、面积,建筑的选址布局也应和地形地势,尽量融入周围自然环境。周边村庄规划更要适宜湿地保护的要求,从建筑材料、外立面色彩等方面做到与整体环境的相融。

四、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处理好湿地与周边的关系。九龙汇生态湿地公园处于半建设半开放状态,城市新区为主要管理部门,管理力量有所欠缺。在目前的建设阶段,还应健全湿地建设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分工合作机制,以及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机制,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能深入到基层,有效打击各类破坏湿地行为。同时,要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预测、分析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补救,确保我市主城区内这唯一的一块“绿肺”的健康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