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调研报告

关于整合滨海旅游资源 加快东部滨海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6-07-05  来源:网站集群 

  滨海旅游业是海洋产业的龙头和支柱,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滨海地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快东部滨海区域旅游开发,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我市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为此,市政协专门成立课题组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讨论等方式,全面了解东部滨海旅游发展现状,总结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加快发展东部滨海旅游提出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东部滨海旅游发展现状
  我市毗邻东海,海岸线长317公里,海域面积1079平方公里,大小岛屿170个。其中东部滨海区域包括石塘镇、松门镇、东部新区和滨海镇、箬横镇的部分区域,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了阳光沙滩、港湾岛屿、海港渔鲜、石屋民居、民俗风情等独特资源,具备发展滨海旅游的独到优势。
  2013年起,我市将沿海开发列入今后五年实施的“五大战略”之一,将东部滨海旅游开发作为沿海大开发重要引擎,加快推进滨海休闲和观光旅游的开发建设,东部滨海旅游得以蓬勃发展。
  (一)景区建设成效显著。滨海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力度加大,石塘半岛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已完成投资17.3亿元(其中政府性旅游投资6800万元),包括石塘曙光新城、温岭渔港建设、81省道温岭段改建工程等项目。上马旅游综合体、珍珠滩商务度假区、滨海绿道、全景动感阳光台风馆、洞下沙滩景区等一批海洋旅游项目完工或在建。东部新区龙门湖湿地公园建设扎实推进,石塘旅游风情小镇和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步伐加快。
  (二)滨海旅游框架初现雏形。石塘千年曙光园和石屋一条街详细规划、温岭民宿一期发展规划等各项规划制定相继完成。重点镇乡村旅游规划实现全覆盖。《温岭市东部滨海旅游区总体规划》已完成初步编制,即将进行审核报批。石塘半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方案已通过省级可研报告审查,进入省政府报批阶段。滨海绿道及其沿海景观带建设,促进了沿线三岙、四岙、五岙、珍珠滩等区块石屋民宿的成片开发,滨海旅游开发格局初步形成。
  (三)行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354.7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8.36亿元,均居台州首位,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116.6%和145.6 %。其中东部滨海旅游发展迅速,尤其是以石塘石屋民宿为代表的特色民宿异军突起,规模达到18家,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此外,箬横、滨海的水果采摘,石塘、松门的海岛露营、沙滩休闲、“渔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也发展迅速。
  (四)旅游影响力日益提升。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强,依托主流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投放形象广告片、开展主题宣传、举行旅游专项市场推介会,开展 “十个一” 组合式宣传,进一步拓宽了旅游宣传的覆盖面,宣传质量不断提高。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成功举办曙光节、海鲜美食节、“七夕爱情节”等节庆活动,滨海旅游对外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东部滨海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提出“要着力推进东部海洋海岛旅游,加快把‘海上浙江’培育成未来几年全省旅游业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建设一批高品质的特色海洋旅游区,培育一批特色休闲旅游岛和特色渔村,实现我省海洋旅游新跨越”。我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旅游消费水平高。东部滨海区域资源内容丰富,在甬台温、沪杭、浙西、福建等地有着多年稳定的基础客源。随着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需求将日益旺盛。但东部滨海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区域间统筹协调开发力度不够,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与发达地区、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资源整合利用不足。目前,东部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松门洞下,石塘车关、沙头、三岙、五岙等局部区域,大量岛屿、海湾、石屋、滩涂、人文历史点等滨海旅游资源仍处于原生态状态,尚未有效转化为旅游产品,石屋年久失修及人为破坏的情况较为严重。滨海绿道虽对周边资源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但总体上看,已开发景点大多为点状分布,没有串联成线或面,景区、景点建设缺乏相互协调,资源开发的整体性不强。旅游线路设计、项目开发等仍停留在陆域和岸上开发阶段,海上观光线路和游船旅游项目开发少,以海洋和海岛为中心的旅游开发尚未形成规模。产业要素关联衔接不紧,“吃、住、游、购、娱”等要素布局分散,娱乐、休闲、购物等参与性项目缺乏,难以吸引游客长时间停留。
  (二)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滨海旅游企业总体呈现“小、散、弱”状况,大部分旅游企业经营规模小,综合竞争力不强,缺乏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旅行社、酒店、旅游企业集团等,缺少高层次和应用型的旅游专业人才,旅游产业集聚度和规模化程度较低。从现有产品结构来看,传统观光游仍占主导地位,资源依赖性明显,滨海旅游产品的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能力较弱,缺乏对资源内涵的深层次挖掘,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少有足够吸引力的旅游龙头产品和精品工程,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游客重游率低。
  (三)统筹协调力度不强。由于滨海旅游中的各种资源分属不同主体,产权关系复杂,难以由旅游部门单独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调控。市级层面虽然成立了市旅游工作委员会,但缺乏常态有效的一体化管理和协调机制,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各自为政现象。滨海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缺乏统筹,各专业规划之间兼容度底,统筹实施难度较大。东部滨海旅游区总体规划尚未正式出台,但从目前的制定情况来看,虽然规划对东部滨海区域的旅游开发进行了统筹,但侧重点仍局限于石塘半岛,在其他组成区块的发展定位和开发主导方向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论证和修缮。与总规划相配套的分区、分村详细的开发和整治规划仍然缺失,导致一些无序开发和破坏仍在持续,相关规划、项目、资金、人力的统筹整合有待加强。
  (四)政策保障体系不全。全市上下把东部滨海旅游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的共识还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兴旅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扶植政策尚未真正落到实处。滨海旅游开发要素制约明显,土地利用、沿海防护林开发、海岸线保护、无人岛开发利用等一些政策限制缺乏有效突破,部分归口管理不够明确,导致一些市场前景较好的旅游项目难以壮大发展。如“渔家乐”项目,虽然市场需求旺盛,但审批和管理尚未出台规范的发展政策,目前基本处于无审批、无管理、无序经营状态;石屋保护缺乏责任主体,保护利用的政策和监管尚未有效跟进,《温岭市石屋保护利用管理办法》、《石塘镇异地安置政策》等一些关键性政策仍在酝酿之中,石屋保护与居民建房的矛盾突出;民宿开发利用指导不够,已出台的《温岭市旅游民宿管理暂行办法》主要针对民宿审批,但对民宿开发建设缺乏科学的评估和规范的改造标准,造成开发管理相对混乱,加上石屋租用协议双方的义务和权利不清,村民与开发商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隐患。
  (五)配套设施相对滞后。东部滨海区域尤其是石塘镇,由于人口稠密和地形、建筑等情况特殊,交通条件受到严重制约,加上内部交通方式单一,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缺乏,极易造成交通堵塞,在节假日旅游高峰时经常出现游客“进不去、出不来”的问题,通达度差已成为制约东部滨海旅游发展的严重障碍。海上交通发展滞后,缺少旅游专用码头,现有的旅游接驳和“渔家乐”捕捞船只总体上档次偏低、设施陈旧、安全性差,制约了海上及海岛旅游项目发展。内部配套设施及公共环境不尽人意,村落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垃圾遍地、排污管外露、管线铺设杂乱等现象普遍;滨海沿线废弃矿山和破损山体亟需修复;游乐场所、宾馆饭店、购物场所、景点绿化、安全设施等配套建设不足;与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相配套的通讯服务、交通路网、供水供电等基础配套相对滞后,严重影响投资吸引力。
  三、加快东部滨海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培育国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是顺应旅游业发展大势,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升级转型的战略需要。我市应抓住宝贵的发展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把东部滨海整体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科学整合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统筹有序推进滨海旅游发展,使东部滨海旅游成为带动我市旅游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一)坚持“谋定而后动”,以市场导向优化发展规划
  推进“全域”布局。要把握全域旅游的新趋势,确立“大温岭大旅游”和“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的核心理念,优化全市旅游总体布局,构建东部滨海旅游与中心城市休闲旅游、西南山岳田园休闲、北部人文风韵体验联动化、差异化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建立以全域旅游为引导的区域顶层规划,把滨海东部旅游圈作为综合目的地实施统筹布局,尽快编制出台《东部滨海旅游区总体规划》,建立起以总体规划为统领、片区(景区)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相衔接的滨海旅游规划体系。提高各项规划的兼容度,把东部滨海旅游发展与我市发展目标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在全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村镇规划等规划和其他各类专业规划中强化东部滨海旅游的核心功能布局,确保“多规合一”。对村居自行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项目,要加强规划环节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开发项目符合总体规划布局。
  坚持“可持续”路径。要对东部滨海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摸底清查,实施目录管理,合理安排开发过程,因地制宜地对旅游资源实行分区、分期、分批开发,逐步以点带面、点线结合,最终实现资源整合与产业要素的合理配置。坚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设定各类旅游专项功能区,进一步明确各类空间的管控原则和措施,落实具体责任单位,实施有效的空间管理,保证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控制开发强度,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石屋、民俗等的保护开发,对目前没有条件开发的旅游资源,要以保护为主,避免低效开发和破坏性建设。加强资源开发研究论证工作,严禁污染性工业企业建设,严格禁止采矿、采石等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的工程建设和自然开发项目,尽量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实施“旅游+”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的催化剂作用和乘数效应,把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围绕滨海旅游发展,合理调整优化东部滨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滨海旅游资源与陆地旅游资源以及与文化、体育、交通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和融合,加快发展“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 、“旅游+商贸”等新业态,提升东部滨海旅游的整体吸引力。推动“旅游+互联网”发展,加快网络信息技术在滨海旅游领域的应用,实现景区网络互通、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积极打造滨海“智慧旅游”。
  (二)坚持“用精品铸品牌”,以项目抓手提升发展质效
  强化特色旅游项目开发。积极培育挖掘海洋文化,按照“一岛一主题”、“一地一特色”等目标营造一批特色滨海景区,培育一批滨海精品旅游线路,配套发展海上观光、海岛旅游、海上垂钓、海上运动等旅游项目,形成符合东部滨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培育挖掘曙光文化,以充实曙光园阳光文化内涵为抓手,建造新奇特旅游项目,提高产品的趣味性和游客的参与度,打造国内最负盛名的曙光品牌。积极培育挖掘石文化,加快推进石屋开发和保护利用,对石屋建筑群等进行重点包装开发,还原渔区原生态生活风貌,依托当地独特的艺术、民俗、饮食等多元文化开展石屋民宿体验、会展节庆、民俗体验、实景演出等活动,充分展现我市滨海旅游的特色和魅力。
  强化项目龙头带动。培育特色拳头产品,打造东部滨海旅游亮点,通过规划控制优先布局高端旅游项目,对重点旅游区域和项目,开展重点开发和重点建设,真正让黄金地段产生黄金效益。坚持项目推进,建立东部滨海旅游重点项目库,协调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石塘半岛旅游开发,梯度推进沿海十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开发加快丰满省级旅游度假区形象。以滨海绿道建设为载体,将旅游要素和文化元素融入海岸线景观,倾力打造“中国第一滨海绿道”和“浙东南最美海岸线”;以珍珠滩商务度假区为切入口,结合历史文化石屋群的保护与开发,大力发展石屋特色民宿,打造“长三角海洋高端民宿示范区”;加快落实龙门湖旅游综合体、三蒜岛旅游度假区、洞下沙滩景区改造提升、金沙滩旅游区、水桶岙旅游度假区、风情渔港、旅游集散中心、千年曙光园酒店、滨海农业观光园等一批重大滨海旅游项目建设。
  强化项目营销推介。加强滨海旅游项目包装策划,推出一批资源禀赋好、投资回报高、对产业发展带动性强的项目,多渠道引进一批专业集团或管理公司参与开发和投资,打造旅游精品品牌。加强旅游联合营销网络建设,拓展品牌推广,重点组织动车沿线城市、长三角、福建等地区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大力开发客源市场。加强旅游节庆活动研究,精心组织特色旅游主题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旅游交易会和推介会,邀请知名旅游组织、专家、新闻记者等开展观光考察、举办论坛、采风采访等活动,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
    (三)坚持“引凤先筑巢”,以问题意识完善配套环境
  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东部滨海旅游交通体系,在我市大交通建设中提前布局发展东部滨海旅游,加快景区连接路网的规划建设,对连接东部滨海重点景区的道路,做到优先立项、优先开工和优先升级。加快81省道支线建设,尽快形成石塘半岛旅游区交通大环线。加快75省道复线松门至石塘连接线工程,建议箬山过境段实施跨海建设,既能避免隧道对山体和石屋群的破坏,又能形成沿海景观大道。规划设立旅游交通专线,开通火车站、客运中心等市内交通枢纽直达旅游区的班车。逐步延伸城乡公交服务网络,整合内部交通,实现各旅游景区的有机连接,逐步形成完善的滨海旅游交通网络。加快东部滨海游客集散中心、换乘中心的选址和建设,加快旅游停车场、自驾车(房车)营地的规划和建设。完善海上旅游交通设施,在有条件的区域规划建设游艇码头和旅游专业码头。加快供水、供电、通讯、环卫、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坚决制止在旅游景区和通往旅游景区公路两侧乱搭、乱建等行为,对旅游地废弃物开展有针对性的处理,对不符合规定的海鲜加工车辆等实施交通管控,美化滨海旅游环境。要做足“海”的文章,在城市交通、建筑、酒店、商场、绿化等各方面、各角落体现滨海旅游的品味和元素。
    着力补齐配套设施“短板”。坚持“吃、住、游、购、娱”等要素的配套发展,提高综合接待能力。根据客源增长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旅游宾馆、滨海民宿、青年旅舍、野营帐篷地等住宿配套设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抓好重点游乐项目建设,立足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游艇休闲、海上垂钓、海岛露营、“渔家乐”、“农家乐”等一批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强的游乐项目。加强资源整合,积极研究利用东部滨海区域废弃的厂房、加油站(油库)等进行有效的功能性置换,发展文化创意旅游项目。积极发展滨海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建立设计人员队伍,加快旅游购物场所建设,依托松门水产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打造滨海旅游购物街区,规划建设水产海鲜、特色食品、绿色农产品、海洋工艺品等批发市场、专业商场,设立旅游商品销售点和专卖店,发挥旅游购物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
  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建立健全旅游信息平台,完善东部滨海旅游数据库,定期发布滨海旅游的线路、价格、交通等信息,完善信息指挥、调度等服务,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滨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实现统一标识、统一规范、全市联网、信息共享。完善旅游导识体系,整体规划建设东部滨海区域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交通指示牌、地图牌、旅游公益广告牌等综合性旅游标识系统,加强交通牌示、忠告牌示、服务牌示、海岛及海洋知识解说等硬件解说系统和导游解说员、咨询服务等软件系统建设。
  (四)坚持“同心谋发展”,以协调管理强化发展合力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适应东部滨海旅游市场开发需要的旅游管理体制,强化领导机制,成立东部滨海旅游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滨海旅游发展过程中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重要事宜。把滨海旅游发展目标列入石塘、松门、箬横、滨海以及东部新区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实施“一把手”工程,强化目标责任。各相关镇以及东部新区要本着区域分工与协作原则,强化各行政区域之间政策制度的衔接,促进区域资源自由流动和有机融合,实现东部滨海旅游区域的集群发展。坚持“政府主导、政企分开”原则,明确政府和企业在滨海旅游开发中的职责和定位。理顺市级部门、地方政府和村居在滨海旅游开发中的权责关系,形成推动滨海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整体合力。
  健全政策保障。加大对滨海旅游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政策资金扶持滨海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组建旅游开发投资公司,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探索多元投资体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项目,扶持镇(村)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优化滨海旅游行政审批流程,建立滨海旅游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一条龙”、“一个窗口”全程化服务,建立重点项目多部门联合会审和联动管理机制。尽快出台“渔家乐”审批管理、滨海民宿开发建设等规范发展政策,确保东部滨海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对重点滨海旅游项目实行市级领导联系制度,加强扶持指导。积极破除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强化滨海旅游项目保障机制,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优先安排滨海重大旅游项目的用地用海指标,积极研究开发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沿海防护林、海岸线开发利用、农保地限制、无人岛开发等问题,支持具备条件的村镇依法流转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发展滨海旅游。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与鼓励滨海旅游业优先快速发展。
  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好滨海旅游发展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分配关系,积极探索惠及更多群众的旅游富民新途径和新措施,在利益分配上做到政府、业主、当地群众共享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益,在旅游规划上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就业致富需求,着力提高当地群众参与经营的素质和能力。在引导有资源条件的乡村开发滨海旅游项目时,要帮助修建公共设施和方便群众的相关设施,尽可能将一些经营性项目留给当地村民来做,切实解决群众的生活和就业需求,确保当地群众公平地享受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利益补偿。努力提高群众发展滨海旅游的思想认识, 加大旅游项目涉及村的政策处理力度,鼓励当地群众参与滨海旅游开发,努力营造和谐的滨海旅游发展环境。
  (五)坚持“筑楼先强基”,以行业升级增强竞争实力
  做大做强旅游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深化内部改革,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建立健全各种竞争激励机制,加快转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以资本为纽带加强市场整合,引导和支持本土旅游企业向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旅游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面向资本市场直接上市融资,积极扶持本土旅游企业争创品牌,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换代。努力引进一批优势旅游企业或集团参与东部滨海旅游发展,进一步增强滨海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
  强化旅游行业监管。进一步完善旅游综合管理机制,健全旅游业标准体系,积极开展质量认证,推进星级饭店、品质旅行社、绿色饭店、特色文化主题酒店等旅游品牌创建,开展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点)等级评定,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开展涉旅市场重点整治,严肃查处违法经营、无证经营以及各种扰乱秩序的经营活动。建立健全质量监督和旅游投诉机制,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加强行业协会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安全服务保障体系,督促旅游经营企业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加强海上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旅游应急处理体系,研究制订旅游旺季和滨海旅游重点区域交通调度办法,努力营造文明、安全、有序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加强从业队伍的培训教育工作,整合旅游、人劳等平台资源完善培训体系,分级分类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专业技能考核。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围绕我市滨海旅游发展需求设置专业, 建设实习基地,利用职业高中、技师学院等本地职业教育资源,有计划、多渠道地培养专业人才,为东部滨海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委托高校培训、邀请专家授课、组织学习考察、名企挂职锻炼等方式,切实提高行业管理和专业技术水平。创新旅游人才引进和流动政策,加快旅游规划、旅游营销、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高中级人才的引进步伐,尽快实现我市旅游专业人才的结构优化。

 


                                                        市政协调研组
                                                         2016年6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