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首场《“两会”会客厅》在本报演播厅举行。今天晚上,本报将举行第二场《“两会”会客厅》,继续邀请代表、委员参加,欢迎读者登录温岭新闻网收看。
人大代表钟妙增(泽国镇丹山居党支部书记、泽国机电五金城有限公司董事长)
政协委员叶崇义(浙江畅达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大代表卢文静(市职业技术学校教科主任)
政协委员杨景炜(浙江智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记者 李婷婷/文 朱海伟/图
去年,我市以安全整治、“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专项行动为抓手,打好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组合拳”,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我们的许多经济指标,虽然在台州排第一,但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近年来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及台州“一都三城”新格局的构建,温岭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温岭能不能再次腾飞,需要有破难攻坚的勇气。
3月6日召开的全市三级干部大会提出,今年市委、市政府要集中开展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包括土地开发提速、抓投资促转型、“三治三创”攻坚、城乡交通治堵、树正风扬正气、安全整治、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等专项行动,扫除一批阻碍温岭发展的重大障碍,推动温岭迈出转型发展新步伐。
昨晚,温岭日报、温岭新闻网的《“两会”会客厅》“融入台州都市区,争先进位再出发”正式开启,四位嘉宾围绕温岭在实现争先进位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发展瓶颈和要素制约、体制机制创新、干部作风问题等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并给出了一些有力的破解方法。
是的,这些问题再不解决,温岭的发展就不可能爬坡过坎、转型升级。
要有一种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压力
主持人:市十三届四次党代会、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以及今年“两会”,都集中体现了“破难攻坚、争先进位,融入台州都市区”这一主题。为什么要争先进位,市委书记徐淼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作了深入分析。现在,能否请在座各位代表、委员结合自身工作,也来谈谈争先进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杨景炜:徐书记指出,温岭是产业大市、经济大市,但创新的基础和能力薄弱,全市科技水平综合评价仅列全省第51位,台州第6位。温岭的经济现在是瘸子走路,靠的是吃老本,经营是粗放的,竞争是拼价格的,发展仍然靠消耗资源驱动,是不可持续的。
浙江省政府21号文件和台州市政府155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我们要走的是低成本、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效益的信息经济产业道路。
温岭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机遇,在信息经济发展中要争先进位。
卢文静:争先进位不是一句口号,争先进位工作是一个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完成的目标任务,可以说人人头上有目标、肩上有担子、心中有责任。它需要我们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去实实在在为它作出努力、付出汗水。所以说,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是我们首先要做的重点。
要不断提高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有一种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压力。同时,应牢固树立大局意识、长远意识、争先意识,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明确出发点,找准切入点,寻求突破点,把握着力点,夯实落脚点,形成同唱一首歌、共舞一台戏的良好氛围和凝心聚力谋发展、务实奋进勇争先的有为态势。
开展争先进位活动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发展教育的根本要求。我市的教育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目前我市的生均经费与全省、台州市其他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处于比较后面的水平,这势必影响我市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教育事业的科学推进。办学经费不足,改革创新就缺乏物质基础,因此提高生均经费也需争先进位。
钟妙增:争先进位是温岭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外巩固温岭地位的需要,在当前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徐书记提出的“争先进位”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温岭实际的。
体制有待创新,解决“为官不为”“庸政懒政”
主持人:经济发展重在投入,有大投入才有大产出。而在当前转型阵痛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尚未明朗,企业投入存在顾虑和观望心态。我们的项目攻坚、招商引资如何才能破冰前行?在座有三位是企业家,不妨谈谈对此的看法。
杨景炜:首先,发展环境能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其次,要提振干部作风,干部的担当精神、执行力、服务意识。还有就是,责任落实,严格督查考核。
主持人:徐书记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提到,我市缺乏创新驱动力,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缺少叫得响的自主品牌,创新的基础和能力薄弱,全市科技水平综合评价仅列全省第51位,台州第6位,与温岭产业大市、经济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那么,问题来了,该如何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如何创新呢?杨委员本身就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老总,您对于企业创新一定会有独到见解。
杨景炜:温岭如何根据自身经济特点加快信息经济建设,提高创新驱动力?
关键是体制有待创新,创新就是要改革。改革是什么?改革就是要在有利于发展的前提下,把“不行”变成“行”,对不合规定的定出新规定,解决“为官不为”、“庸政懒政”。其次是政策创新:参考杭州今年1月23日出台的人才新政《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最高可获1亿元项目资助。再是融资创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用好现代投融资工具,让国资发挥杠杆作用,让民资发挥主力作用,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还有就是产业创新:加大力度发展信息化企业(低成本、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亩产高、绿色、无污染、不消耗资源)。
主持人:在企业创新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瓶颈?能找到破解方法吗?
钟妙增:现在企业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原因:外地地价便宜,政策优惠。我认为,政府要下决心制定一系列政策,留住本地企业。当然,政府要抓两头,促中间。抓两头,一是抓东部产业集聚区的招商力度,适当降低门槛,吸引本地企业;二是抓有成长性的小企业,企业发展一般从小到大,政府要帮助这些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问题。促中间,促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这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有一支较强的研发团队,政府要给他们压力,促使这些企业加快发展,为温岭争先进位做出贡献。
提倡“绿色”出行,开发主城区闲置土地、厂房作为停车场所
主持人:争先进位重在效率,融入台州都市区,首先是交通的融入。温岭的交通拥堵状况一直以来未能实现根本性解决。对于破解这一难题,你们觉得有哪些更好的措施?
叶崇义:一靠自觉,提高对交通法规的认识,遵章出行,特别是提倡“绿色”出行,少开机动车,多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多搭公交车等。二靠执法,在不断完善交通法律规章的基础上,严格执法,对违章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尤其是在执法的过程中,加强交通教育,促当事者自省,改正不良习惯。
因此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对主城区闲置土地、厂房,不管是姓公还是姓私,鼓励开发作为停车场所,进行有偿使用,实行差别式收费。
二、加大对行人和非机动车违章的处罚力度。
三、加快老城区的西路和东路的衔接,形成环城通道。
四、新闻媒体要拓宽交通安全宣传覆盖面,把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当作社会公益事业来做,广泛宣传交通安全法规知识,宣传正面典型,教育规范交通参与者的不良交通行为;通过警媒合作,进一步提高交通参与者的整体素质,促使其养成守法行车、按章走路的良好习惯,促进道路交通管理良性循环。
五、对交通违规者可采取以参加交通执勤时间来代替扣分的方式,使之逐渐树立遵章意识。
六、目前交警人员编制不足,需增加交警人员。
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主持人:文明新风事关城市形象,特别是融入台州都市区,对于温岭人的文明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该通过哪些载体来实现提升?
卢文静: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加强市民素质教育的新办法、新举措,不断创新形式,拓展载体,将教育、管理和引导相结合,依托论坛、千团百佳、市民文化节、全民读书月、文化艺术节、文化走亲、名家笔会等载体,强化市民教育,提升市民素质,倡导文明新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影响城市形象的不文明现象还是屡见不鲜:诸如车辆抢行造成交通堵塞、行驶的车辆内丢出垃圾、夜间车辆交会时刺眼的远光灯、行人乱闯红灯、公共场合吸烟、小区墙上顽固的“牛皮癣”……城市形象仅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缺乏民众的参与,是难以为继的,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市民素质的提升。为此,依个人浅见,可通过“百万市民文明行动”之类的载体来进一步提升温岭的整体形象:
一、通过推进“人人是形象”礼仪普及行动,着力培育文明社会风尚。通过文明礼仪的宣传教育、培训和实践,使礼仪知识成为市民必备的文化素养,同时号召大家从细节做起,树好文明形象,让广大市民崇尚礼仪、践行礼仪蔚然成风。
二、通过推进“文明在细节”行为养成行动,着力加强公共行为建设。通过倡导文明的言行举止,引导市民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自觉做到“嘴不乱说、口不乱吐、手不乱扔、脚不乱行”。比如设立“曝光台”,组建志愿者文明行为劝导队,开展“文明出行、平安回家”等主题教育……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兴起良好的文明道德风尚。
三、通过推进“微笑满温岭”优质服务行动,着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通过发挥党政机关的引领作用、窗口行业的示范作用、基层组织的基础作用,创建一流的服务环境。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周到、优质、规范的服务。
四、通过推进“洁净新家园”环境整治行动,着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实施“城镇洁净工程”、“新农村村容整洁建设工程”和“环境绿化工程”,倡导绿色文明理念,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百万市民文明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条块结合、整体推进,使之形成常态。而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是一项长期工作,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积累过程。它没有时间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运用现代物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建立智慧安全生产监管平台
主持人:“1·14”火灾后,温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了安全隐患大整治,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平时都在提建立长效机制,但长效机制恰恰是最薄弱的环节。今年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们该怎么做?
杨景炜:可以运用现代创新的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建立智慧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构建一体化的隐患排查监测系统。
通过对事故的分析,主要可以在现场从六个方面进行信息化实时监测:①电路有无漏电、短路;②防火门是否关闭;③喷淋系统水压是否达标;④内部加热设备是否过温;⑤工作场所是否有违规烟雾;⑥消防通道是否保持畅通。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各类探测器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当超过探测器安全临界点时,系统实时记录各种隐患数据。
2.构建各级管理机构使用的智慧安全生产监管平台。
当出现安全事故隐患时,安全生产监管平台自动分级通知,首先平台自动发送手机短信通知业主,让他自主整改,过一定时间后(如10小时后),实时检测数据显示还未整改的,下一级自动报到网格片区管理员,由网格片区管理员到现场告知整改,过一定时间后,实时检测数据显示还未整改的,视隐患程度可报到安监局、公安局、消防大队等主管单位,由主管部门现场发整改通知单,如再不整改,可采取其他强制措施。
3.制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建立监管云服务平台。
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牵头部门职责,制定规划和标准,强化工作考核;创新投融资方式,改变政府单一投资为多元投资。逐步建立监管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分析,把智能化安全监管云服务平台纳入智慧城市建设。
通过技术创新、科技信息化建设,建立智慧安全生产监管平台,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对安全生产的预防管理能力,真正把安全生产管理从人防提升为技防、智防,从而实现安全事故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有效地减少事故发生。
以新人理旧事的果敢和勇气,实事求是地研判历史遗留问题
主持人:历史遗留问题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如果不解决,则经常会引发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而历史遗留问题恰恰是最难解决的,因为历史原因,也因为法律漏洞或空白,往往因无法可依而束手无策。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
叶崇义:坚持还原历史求真伪,不以诉求事项反映时间跨度长、认知轨迹模糊等因素而无人问津或缺失化解的责任。不能以现在的行政行为的执行方式去考量当时的决策行为,更不能以现在的法律去套用当时的处置方式。
坚持法情理并重,组织人员通过对该诉求事项适用法律法规的比对,找准分歧的焦点,做到在守法依法的前提下,从还好历史旧账的角度,认真负责地做好说理释难工作。对因历史遗留问题造成当事人生活受困时,要以人为本,做到灵活妥善处置。
坚持在阳光下提出化解对策,充分依托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法律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的作用,要有新人理旧事的果敢和勇气,实事求是地研判诉求事项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恳谈、甄别、评议、听证等方式途径,实现到群众中去解决群众关注的事,不要怕生事而捂着、拖着,通过把问题晒出来,充分尊重各方的权利,集聚民众知慧,妥善化解或依法终结,办好放心案,实现案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