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太平街道工作联络处
近年来,我市出现婚丧事大操大办的趋势,无论是参与人数还是规格费用都日趋扩大,铺张浪费严重。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在操办婚丧事宜中讲排场、比阔气,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我市婚丧事操办的现状
(一)操办规格越来越高。婚庆设宴的场所规格越来越高,每逢“良辰吉日”,我市的中高档酒店几乎个个曝满。宴请菜谱包括黄鱼、龙虾、海参等高档食材和各类名酒名烟,每桌花费普遍在5000元以上,甚至上万元。
(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婚喜宴请的范围从原来的亲戚朋友扩大到同事、公职人员、部门领导,动辄几十桌,甚至上百桌。全市每年参与丧事活动的人数达上百万人次,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操办的丧事中,所在单位几乎人人参与,送葬队伍浩浩荡荡。
(三)封建迷信越来越猖獗。在丧葬礼俗上,各类特制的花匾、悼念塔、纸扎陪葬品五花八门,出殡过程撒纸钱、烧香膜拜、道场祭拜等各种封建迷信活动也十分严重,有的甚至通宵达旦,短则1—3天,长则1—3周,对社会风气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铺张浪费越来越严重。办理一场婚庆宴席往往需要几十万元,多的上百万元。近五年来,我市每年花在婚丧事宴请上的费用约10亿元,相当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0—30%,同时餐桌浪费十分严重,大量剩菜进了泔水桶。据民政部门调查,我市丧事遗体火化后的后续费用平均每场5—8万元,多的10万元以上。
二、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危害性
婚丧事大操大办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败坏社会风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党员干部参与其中,更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其社会危害性更大。主要表现在:
(一)助长了社会奢靡之风。一些党员干部为了显示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借婚丧嫁娶之名相互攀比、摆阔气,既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也容易导致社会的跟风效仿,严重地败坏了党风,影响了政风,带坏了民风。
(二)纵容了社会浮躁之风。一些党员干部以婚丧嫁娶来比阔斗富,既背离了传统习俗,也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个别党员干部在操办婚丧嫁娶的时候甚至公车私用,或邀请单位职工帮忙,影响了单位工作秩序和形象。不仅如此,众多名目的“邀请”也给其他干部群众的经济和精神带来很大压力,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三)滋生了社会腐败之风。在婚丧事大操大办中出现的很多不正常的人情消费,如一些公职人员借此收受关系户金钱财物或礼品等,给干部廉政监督增加了难度,既不利于党政干部廉政行为的养成,还会给少数不良分子借机敛财、以权谋私提供土壤,给党风廉政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三、加强党员干部婚丧事文明简办的建议
坚决纠正党员干部婚丧事大操大办行为,是重树文明节约良好风尚的关键。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出台了整治“四风”的系列规定,要求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各党员干部带头遏制婚丧事大操大办。对此,我们建议:
(一)建章立制,明确设立禁令条款。要对照细化中央的各项禁令,出台市级层面的规范性文件,严禁领导干部婚丧事大操大办。建议将管理对象界定为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宴请对象要限定在亲戚朋友以内,严禁宴请与职权有明显利益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控制宴请人数和规模,禁止以同一名义分别宴请或化整为零多次操办;限制费用总额,对确需超出的要进行申报。
(二)强化监管,建立预警报告机制。建立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报告制度和公示制度。党员干部在操办婚丧事时,应提前如实报告时间、地点、宴请规格、人数及总费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市管干部要向市纪委、市委组织部报告,报告经核准后,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干部群众监督。要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把婚丧事违规操办行为与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挂钩。
(三)严肃查处,及时通报追究责任。做好舆情收集和廉情预警工作,及时制止和纠正各类违规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及时通报各类违规事宜。对领导干部违规操办婚丧事的,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对利用职务便利,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借机敛财或有其他行为的,要依法依纪从严查处;对违规行为不报告、不公示、不制止、不查处或袒护纵容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舆论引导,宣传倡导文明新风。要充分运用目前已初步形成的社会大气候,借中央各项禁令的东风,加强舆论引导,开展移风易俗教育,在全社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形成节俭操办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加强正反典型事例的宣传,为全社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