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2-3-01 12:25:00 来源:大会秘书处 


政协医卫界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受环境污染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市新的卫生和健康问题不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度状态。
    一、我市居民健康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健康素养不够高。健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据全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显示,2010年,我市15~69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为11.20%,具备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理念的人口比例为32.10%。其中,具有科学健康观素养、安全急救素养的人口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64.40%、51.94%;具有慢性病预防素养、传染病预防素养、基本医疗素养的人口比例则相对较低,分别为6.72%、22.87%、19.79%。
    (二)非传染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时间使用电脑导致的颈椎病发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熬夜、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与饮食习惯及周边环境的污染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已成为居民健康的“杀手”。据统计,2010年,我市共报告死亡个案7642例,其中慢性病5977例占78.21%;2011年,我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前4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全部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三)重点人群疾病检出率偏高。2011年,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0.34%,中学生肥胖检出率为6.13%,妇女病检出率为49.86%。全市1.95万持证残疾人中,肢体残疾所占比例最高,占58.8%,其次为智力残疾、听力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多重残疾、言语残疾等。
    (四)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有待加强。全市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市疾控中心承担,尚未形成部门协调配合的整体工作合力。工作人员配备远未达到标准要求,目前,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仅2名,与标准配备6—8名相距甚远,健康教育全面落实难度较大。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远不能满足全市实际所需,下发到村到户的农民健康工程、公共卫生宣传资料的印刷经费都没有保障。据统计,经费总缺口100万左右。健康公益宣传阵地缺乏,电视台、报纸没有提供专门的免费宣传板块,公交站亭、车站等公共区域没有预留免费宣传空间。工作考核机制还未形成,各镇(街道)、村(居、社区)配合程度不一,甚至出现宣传资料囤积、没有及时下发到户的现象。
    二、对提高全市城乡居民健康素质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部门联动。市政府要牵头成立由卫生、教育、新闻媒体、建设、城管、交通、社会团体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门工作机构,制定考核内容,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卫生部门要充分发挥市疾控中心的全市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作用,在健康知识宣传、疾病防治工作上加强技术指导,并提供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新闻媒体要免费开展健康公益宣传,电影公司可在播放电影时插播健康宣传片;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在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交通、建设、城管等部门要在公交站亭、车站等场所预留免费宣传区域;文化体育部门要加强对各村(居、社区)基本体育场所和设施的监管,对没有配备体育设施的要在一定期限内分批配备,对早期配备已损害的体育设施要帮助更换;总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社会团体要广泛开展各类健康促进知识宣传;各镇(街道)、村(居、社区)要大力配合,发挥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的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多方资源,营造健康支持环境。
    (二)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创建活动。要结合创建“无烟单位”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健康促进单位”活动,如在医院开展创建“健康促进医院”,在学校开展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在村镇开展创建“健康促建村镇”等活动。要开展健康促进先进单位和先进镇(街道)、村(居、社区)评选活动,表彰先进,以点带面,切实增强“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提高全市城乡居民整体健康素质。
    (三)加大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人事部门要适时增加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编制,以便按标准要求配齐配足配强工作人员,增强健康教育工作力量。财政部门在经费上要予以大力支持,增加专项经费,确保全民健康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医疗活动中向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知识,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的提醒和提示,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防病能力。
    (四)切实发挥社会各界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要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向群众开放健身和运动场所,因地制宜地开展工间操、健身操、太极拳等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引导居民养成日常健身锻炼的良好习惯。要组建高血压、糖尿病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健康管理。要动员培育家庭中的妇女成为家庭保健员,学会必要的应急自救技能,开展家庭健康管理。要在社区设立健康书柜和健康阅览室(角),在学校和具备条件的社区、单位开设心理咨询室。要充分发挥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在传播健康文化方面的作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