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委员 >> 委员文苑

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1-06-30  来源:网站集群 

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建议
刘伟征

    当前,社会管理创新是一大热点,全国上下都在谈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如何推进直接面对群众、难度最大的镇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
    首先,从社会管理对象来看,利益主体更加多元,社会管理矛盾日益凸显。目前,全市流动人口超60万,户籍人口与流来人口之比已达2:1;一些经济较发达的镇(街道),如泽国、大溪,这一比例接近1:1,而像横峰等地流动人口甚至超过本地居民,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异质化趋向越来越突出。大量人口集聚在同一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和冲突,造成利益主体更加多元,社会管理任务更加繁重。据对大溪镇的统计,2010全年镇综治工作中心调处的846件矛盾纠纷中,和流动人口有关的有745件,占总数86.3%。同时,随着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现,对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其次,从社会管理主体来看,管理有余服务不足,社会管理错位缺位并存。当前,社会管理主体从单一的政府行政管理逐渐趋于多元化。但由于目前政府自身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相关管理运行机制不全、职责界定不清,分工对接困难,导致社会管理中交叉错位与断层缺位的现象同时并存。加上不愿放权、不愿让利的部门利益等本位痼疾造成管理多重、程序繁琐,同时有利益的都来“斗地主”、有困难的一齐“跑得快”的“趋利式”管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只老鼠无人管”、“一只馒头管不好”现象,突出反映了管理与服务脱节。
    再者,从社会管理效果来看,体制机制创新乏力,社会管理模式有待健全。近年来我市社会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由于长期惯性作用,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以及重管理、轻服务现象仍未全面改观,源头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口头、反映在纸上,救火式的事后被动应对,与群众的双向沟通有创新但落实推广不足,成效有待提高。同时,法治意识薄弱、执法司法不公影响了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和成效提升,造成法律资源虽然丰富,但依法维权的成本却很高,因耗时长、耗费高的打不起官司现象,与人情案、金钱案的打不赢官司现象并存,加剧了社会“信访不信法”的程度,牵制了大量的基层行政资源,致使基层社会管理力不从心。
    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举措
    (一)创新管理理念,注重管理与服务的合二为一
    管理是服务的手段,服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新时期社会管理的一大理念。以服务的理念开展社会管理,有利于建立起更容易被公众接受的利益均衡机制,更利于协调解决当前多元的利益关系。这种理念的转变不能仅停留在口号,更需要用实际的行动来践行。
    一要维护公平公正。有了“公”,社会管理自然顺畅太平,离开公平公正,社会管理再怎么创新都是空话。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是引发一些社会不和谐甚至严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也会直接挫伤一部分群众的积极性。现在社会上“仇官”、“仇富”现象相当严重,政府信任危机隐现,就和公平公正的缺失有直接关系。社会管理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公平”,以公平为主线的社会管理必然会得到群众拥护。维护公平公正,必须致力构建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管理制度,必须致力构建公共资源真正均衡、公共服务普遍均等、执法处罚管理均秉公廉洁的执法环境。
    二要关注民生民心。关注民生民心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根本。要重视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的民生诉求,提高针对性。目前,本地居民比较关注环保、食品安全等问题,而流动人员则对同城化待遇呼声强烈。现在外来民工中,80、90后等“农二代”成为生产一线主力军,他们和“农一代”不同,除追求高薪酬外,对精神上的需求更高。现在用工普遍紧张,单靠提高工资来留人而忽视人文关怀,既让企业难以承受,导致温岭行业优势的流失,同时也无法满足务工者更高的精神需求。因此,政府有必要针对性地加强流动人员同城化管理方面的机制措施探索,促进居住条件、文体娱乐、劳动维权服务以及医疗教育等基本民生保障,让务工者体面劳动、尊严生活,增强流动人员归属感。
    三要把握力度程度。重塑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重新审视和调整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按照有限政府、适度干预原则,更多地运用公共政策的杠杆作用,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水平。全能型政府必然导致政府运转成本居高不下,而社会自治能力低下,因此要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的做法,充分挖掘民间资源,充分利用乡规民约,动员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群众组织、自治组织和人民群众等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基层社会管理,解决好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
    (二)创新管理机制,强调应急与动态的协调融合
    一要重视源头管理。社会系统犹如人的肌体,而社会管理如行医去病。管、控、压、罚等外科手术式的强力社会管控,往往让政府深陷事后应对的被动局面。因此高效的社会管理更倾向于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的中医式调理,也就是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在这方面,我们创新推广预测预警、隐患排查、包案介入、调处整治、结案评估“维稳五步法”,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维稳五步法”首先强调要完善决策机制。决策不当是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科学决策是强化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重要环节。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出台前,要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采取咨询、公示、听证、恳谈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对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缓出台或不出台,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比如,现在镇一级普遍感到征地拆迁难,主要难在补偿标准制定欠科学,群众难以接受。现在的拆迁补偿政策,每平方最高也只有300多元,而老百姓建房最少要700多元每平方,这方面群众意见特别大,容易产生矛盾,需要我们在决策上引起重视,从源头上把握好措施制定。
    二要重视动态管理。抓好源头治理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矛盾,但不可能消灭矛盾,矛盾总是层出不穷的。为此,必须构建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让矛盾化解和向好的方面转化,尽最大可能做到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协调有序运行的状态。近年来,大溪镇以落实一线工作法为契机,注重人员在一线配备、力量在一线整合、问题在一线化解,社会管理效果比较好。比如,建立班子分管理区现场办公制度,在一线面对村居干部,听取意见建议和诉求,当场能处理的拍板解决,牵涉面广的分线归口包案解决,5月份,我们现场办公收集意见建议220多件,当场解决126件,群众反响非常好。其它像矛盾纠纷月查月清、周一镇村联合办公日也都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尝试。
    三要重视应急管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防不胜防,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信息共享报告机制、应急处置救援机制、以及舆论引导机制,进一步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
    (三)创新管理方式,强调主体与对象的双向互动
    一是搭建社区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把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发挥互助性、公益性、娱乐性社会组织作用,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有效发挥它们在满足群众需求、疏导群众情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基层组织社会管理的能力。比如在处理工伤和意外致死等重大不稳定案件时,在调处前动员当事双方自行选择法律从业者咨询,法律团体的介入使双方更容易达成调解 。
    二是提高社会法治意识。提高普法的实效性,在提高公务人员依法办事的同时,重点强化普通群众法治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依法反映合理诉求,源头管控不稳定因素。具体来说,引导广大群众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权和排解纠纷,使群众在参与劳动仲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法律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接受普法宣传教育。
    三是加强媒体正面引导沟通。在网络时代,局部冲突易被放大,社会矛盾交织难辨,社会情绪加速感染,出现“网下冒烟网上燃烧”的新势头。一个事件或案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讲解法理,反映不同的法律观点。要善于通过媒体,引导媒体避免负面情绪表态偏好,有效维护和提升执法公信力。现在一些媒体只出于传播考虑,热衷“情绪表达”,浪费大量资源去跟风炒作,不旨在解决具体问题,只为迎合某种公共情绪而去层层放大负面情绪。这种只考虑媒体自身传播效果,脱离社会发展现状的非理性交流,既是在放弃媒体责任,也是在破坏社会信心,同时给基层社会管理造成非常大的压力,所以很有必要加以正面引导、规范,让社会管理主体和对象能够理性、对等、正常的交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