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委员 >> 委员文苑

传承人文近百载 铸就温岭教育魂

发布日期:2011-05-17  来源:网站集群 

    “百年方城,实验著称,质量扬名,不愧邑乡翘楚;

  万千学子,德智双全,学创俱佳,堪称社会栋梁。”

  这是人们对方城小学的赞誉。始创于1917年的这所学校,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底蕴,尤以人文传承知名于世。学校教职员工恪守“勤、诚、朴、严”的校训,培养出了一批批知名学子。

  首创女校,奠基方城事业

  回顾方城小学校史,不能不提她的创始人林姗娥(一作林珊吾)女士。

  在上个世纪一十年代初,温岭城关只有一所模范小学,受封建思想影响,女子不能进入模范小学就读。1917年,林姗娥勇敢地站出来,利用城内小校场岳庙为校舍,亲自去临海等地请师,创办了温岭女子学校,接受女孩求学,方城小学校史从此开篇。

  林姗娥年高辞去校长之职后,阮诗群、陈文英先后接任校长。后女子学校与模范小学合并,男女同校,取名方城小学,后曾为县中附小、县师附小。解放后,仍名为方城小学,1966年“文革”后,改为温岭县东方红学校,附设初中班,1981年改回现名。

  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学校还成为地下党活动的据点。1949年5月28日,温岭解放,第二天,三五支队即集中学校操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方城小学进入跨越式发展,扩校园,建校舍,施改革,兴教研,重实验,培名师,育精英,启文化,提质量,广美誉。

  历经几代校长艰苦创业,教师勤勉工作,学生积极进取,学校工作蒸蒸日上,成为温岭教育的一面旗帜,一个窗口。

  教改实验,引领温岭风气

  “方城小学是一所老校,更是一所名校。在台州名闻遐迩,在浙江颇有影响,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翻开中国特色学校丛书《斑斓方城》的首页,就能读到由浙江省实验学校研究会会长王炳仁先生撰写的这段文字。

  2004年,方城小学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全国首批20所中小学特色学校”称号,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这部专著。

  方城之名,名在首创,名在教育质量。

  方城小学的发展,创造了不少“温岭教育第一”:第一所成立红领巾大队部的学校,第一所成立党支部的学校,率先建立师生劳动生产基地的学校,第一所省级实验学校,第一所省级先进学校,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并以“五爱”教育为导向,提倡教学“五认真”,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历届小升初考试成绩可谓独占鳌头,学科竞赛更是名列前茅。

  方城之名,名在教改实验,名在教育科研。

  方城是温岭小学界惟一的省级实验学校,早在1952年就开始进行教材实验研究。1985年,中央教科研所在学校召开了“高段阅读教学研讨会”,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200名代表参加。

  1973年开始,学校尝试借助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引发了课堂教学技术的电化革命,并在全县推广。

  八十年代中,方城小学创立了温岭县小学教育的两项评价标准,即《小学教研组工作评价标准》和《小学班集体工作质量评估标准》。

  真正把方城小学全面引向教育研究之路的事件应该算 “教科处”的诞生。时任校长(现市教育局局长)张江在学校成立了温岭中小学首个“教科处”,专事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

  在教改创新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迈上了快车道:连续多项研究获省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教科研成为方城小学继“学科教学”、“全面质量”后的第三张金名片。

  迈入新世纪的方城小学,恰逢新课程实验在全国全面展开之时,学校也进入内涵发展和外延扩张同步齐驱的全新阶段。方城人在继承传统,发挥优势,再图发展的办学征程中再出发。

  以内涵发展带动全面发展,以外延扩张引领持续发展,以特色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以校本课程建设、学业评价改革、校本培训实施、教育活动组织和校园生态改造为抓手,以“人文见长,全面育人,培养学生健康学习力”为目标,以“让孩子们在方城小学的读书经历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幸福回忆”为教育愿景,投身教育改革实践,诠释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办学思想,风劲十足地续航于教育大海。

  名师代出,方城风骨相承

  方城之名,还名在代有名师。

  代有名师,在于有精神感召。“志向于教师”,使得三位均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柯梧野、杨耕野、陈野林老师先后进入了方城小学。尽管学科不同,但有更多的共同点凝固在他们身上。

  ——坚韧:他们在风雨中坚守,在迷乱时心明。以他们对教学、教育的大爱,谱写出教师精神世界的大美。

  ——精进:他们在教学路上的清晰的思想脉络,用传统奠基了创新,又用创新光大了传统。

  如今,走进方城小学,迎面就能看到四棵法国梧桐,那舒张的枝干和旺盛的生命力,几乎遮盖了大半个操场,庇护着树下一代代活泼可爱的方城学子。这四棵梧桐树,见证了方城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大爱的每个细节,俨然它们也就成了方城小学老师中的一位了:博爱、正直、为人师表。

  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方城小学的曹桂梅,在方城小学30年了,去年还被评为首届感动温岭人物!曹老师长期从事低段语文教学,对拼音、识字、写字、口语交际教学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训练体系,有的在全省推广。就是这样一代代老师的润物无声,使“说得一口标准普通话,写得一手规范方块字,做得一篇锦绣好文章”成了方城小学学生的特质。

  老校长陈祖玉以“一辈子,一所学校,干一件事(教书育人)”的胸襟,带领全校教师继续行走在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征程中。他专注于课堂研究,成为温岭市小学界第一位特级教师。

  1984年调入方城小学的陈可人副校长,教学中不仅形成自己“朴实、扎实、严谨”的教学风格,成就了方城语文教师的育人原则和教学智慧。这一时期,在方城史上,人们称之为“张(张江)——陈(陈祖玉)——曹(曹桂梅)——陈(陈可人)时代”。方城小学文科教学从低段到高段,从拼音到识字,从阅读到习作,串珠成链,造就了教学团队的蝴蝶效应:一支庞大的师德高尚、教艺精湛,既重宽容合作,更重个性发展的名师队伍,形成并成熟了。

  同是1976年出生、同年进入方城小学任教的曹晨曦、潘慧慧,应该是方城小学教师的新生代了。得益于方城小学博大厚实的教学文化,年轻的她俩挑起了方城小学教学实践创新的大梁,不懈追求赢得了大家对她们“审美式阅读教学”和“情景感悟式阅读教学”的认同和赞美。

  回顾自己名师成长之路,两位年轻教师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名师的培养土壤。我们探寻方城小学名师成长的路径,在于发现“代有名师出”的驱动力和规律性,无私、坚守、专业、实践、实力、反省,这一个个关键词连接成一条通往名师的跋涉之路。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方城小学教师用他们自己的全部力量注释了这一天职,并且代代相传。

  未来之路,

  成就教育骄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方城百年,桃李满天下。从方城小学走出来的社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层出不穷,举不胜举。

  被称为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二次型研究的开拓者”、“—代数学宗师”的中科院资深院士柯召;中国工程院院士、农药环境毒理学学科领域开创者,化学农药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制定者蔡道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高华,他们都是方城小学的学子。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无论是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文化艺术方面,无论是在尖端科学领域还是在普通岗位,方城校友都一样抒写着百年方城留给他们不灭的印迹和自信,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把方城精神远播。

  他们,就是方城的代名词。

  从某种程度上说,方城小学的办学史就是为温岭乃至全社会各个时期不断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历史。这正是:百年方城传文脉,莘莘学子竞风流。

  2011年,时间又把方城小学推到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节点,学校将迎来“十二五”新五年规划发展的新机遇。

  未来方城,将秉承一个思想,即“人文见长、整体优化、全面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

  确立两大任务,即“加快学校建设”和“深化内涵发展”。以校园改扩建为契机,实现校园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翻一番,并全面塑造校园视觉形象和校园文化生态环境。

  实施“三大工程”,即基建工程:加快校改进程,新建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完成校园形象的设计和改造;青蓝工程:德能并重,教学相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幸福工程:打造细节,注重体验,为学生享受童年乐趣和持续发展奠基,使教师享受内在尊严和职业幸福。

  积极谋求“四项突破”,即谋求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新突破,谋求教育民主、教育行动新突破,谋求学校建设、科学管理新突破,谋求教育生态、教育文明新突破。

  倾力打造“五香校园”,即书香校园:营造读书氛围,丰富共读活动,汲取知识力量,培育人文氛围;墨香校园:弘扬传统文化,丰满人文特色,培养书写习惯,打下坚实基础;琴香校园:加强艺术熏陶,提高艺术修养,普及艺术技能,发展艺术特长;花香校园:加快校舍建设,升级办学硬件,优化教学设施,绿化美化校园;心香校园:培植民主精神,提高文明素质,养成优雅习惯,修炼向善心灵。

  众志成城的方城人,正以不懈的努力和智慧的创造,决心把方城小学建成一所既具历史底蕴,更富时代气息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的品质学校。
                                                     
                                                            (周军夫)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