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推进清洁家园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1-2-28 00:00:00 来源:市政协办 

市政协松门镇工作联络处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和谐村居建设,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清洁家园作为和谐村居建设的十项举措之一,围绕“五有”、“四化”长效机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镇容村貌焕然一新。但是,清洁家园建设当前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需长抓不懈,认真落实解决。
    一、我市清洁家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环卫意识淡薄。由于多年形成的陋习,部分村民环卫意识不强,还未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门内干净门外不洁、占道堆物、工业废水偷排等不文明现象仍然存在。
    二是基础设施不足。受地域、集体经济收入等因素制约,部分镇(街道)、行政村对环卫基础设施投入不够、数量不足。如垃圾中转站建设滞后,垃圾收集车和清运车运能不足,日处理能力未能达到“日日清”正常运行要求;村级垃圾桶(仓)等收集工具配置明显滞后,设置少、密度低,造成垃圾随意倾倒、随手堆放等现象比较突出。重建设轻运行现象突出,村级生活污水处理池建设数量不多,还未全面推广;部分已建污水处理设施没有正常运行,整体效能得不到发挥。部分环卫基础设施损坏严重,质量未能达标,极易造成“二次环境污染”。如水泥垃圾仓陈旧破烂,导致污水横流;损坏的垃圾桶未能及时维修或更换,导致垃圾不能正常堆放;垃圾收集车和清运车在清运过程中抛洒滴漏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日常监管不力。环卫管理体系不顺,城镇、农村、交通道路、河道四把扫帚各自为政,职责不清,力量分散,致使城镇与农村、城镇(村)与交通道路、陆地与河道等结合部问题较多,往往成为卫生死角。日常保洁不到位,外来人口集聚的镇(街道)按户籍人口配备保洁员,数量明显不足;保洁人员工资待遇偏低,积极性普遍不高;部分村因保洁人员年龄偏大,职责、责任区域不明确等,保洁实效不太理想,没有进行巡回保洁,全日保洁变成了早晚保洁。监督力度不够强,村级监督小组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处罚措施,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路灯不亮、厕所不洁、河道不洁、企业乱排污水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深入推进清洁家园建设的建议
    一要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卫意识。清洁家园建设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宣传、教育等部门要创新宣传形式,扎实开展“共建美好环境、齐创清洁家园”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使“清洁家园人人有责,清洁家园从我做起”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广泛开展清洁家园进家庭、进校园活动,评选“清洁之星”家庭,选树典型,以点带面,着力培养“清洁家园我荣,乱丢垃圾我耻”的社会公德。开展“清洁家园”大家谈活动,通过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开设专栏,提高舆论影响力,提升全社会的环卫意识。
    二要完善环卫设施,夯实环卫管理基础。进一步优化环卫基础设施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强势推进污水处理中心建设,并尽快投入使用,同时尽早科学规划编制污水管网建设,确保污水处理中心“有水”运转。要全力落实村级生活污水处理池建设的各项政策,保证在原有设施有效运转的基础上加快全面推进的步伐。要按照方便户集、美观实用的要求,采用改造老设施、购置新设备等方式,增加人口较为集中、区位较为突出地段的大型垃圾桶及门前屋后小型垃圾桶的配置数量,提高设置密度。要根据人口密集程度和服务半径3公里左右的要求,建足建好垃圾中转站,配好清运车辆,提升清运能力。
    三要明确职能职责,建立环卫监管长效机制。按照“责任到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综合管理”的要求,建立城乡环卫管理责任区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划分责任区域、落实管理责任人,实现“管理全天候,责任全覆盖”。要实行“三把扫帚”统一管理机制,除农村清扫外,道路交通、城镇环卫、河道保障实行“三合一”,使环卫资源得到有效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益。在住宅相对集聚且关系融洽的相邻行政村实行区域联扫,整合力量,提高效率。要强化资金保障,在预算编制时保证建设经费每年略有增长,镇(街道)要保障配套资金的落实,并在资金补助时对困难村适当倾斜。对村级保洁员的配备,全市不要“一刀切”,不作硬性规定,只提指导性意见。市级对保洁员的经费补助可按该村总人口进行计算,引导各村依据村情优化保洁员配备,着力提高保洁员的工资待遇,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尽快出台《环卫费征收管理办法》,明确环卫费征收的主体、责任和激励机制以及征收标准,并规定将企业的环卫费委托税务部门进行征收。要完善考核办法,健全监督机制,强化监管效果。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监督检查。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增强检查密度,强化处罚力度。各镇(街道)要建立专门的监督小组进行有效监管。同时要将监督检查结果和处罚情况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增强监督成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