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城市防洪建设的调研报告》及《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市防洪建设建议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10-05-27  来源:网站集群 

关于推进城市防洪建设的调研报告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人口密集、财富集中,一旦遭受洪灾,将造成巨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为推进城市防洪建设,市政协专门成立课题调研组,深入部门、镇(街道)、村(居)开展调研,通过召开各类座谈会、现场实地踏看、走访群众等,深入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市防洪建设现状
  我市的洪涝灾害主要由台风、暴雨引起, 特别是台汛期风暴潮相遇时,排水受潮汐顶托影响,极易形成洪涝灾害。据统计,2000年至2009年,我市遭受较大的洪涝灾害有24次,直接经济损失约52亿元(附件1)。其中,2009年“9•29”特大暴雨造成16个镇(街道)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城区受淹历时3天,局部区域超警戒水位(2.1米)1.44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较严重影响。
  (一)全市防洪工程建设情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投入大量资金,切实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后完成了江厦隧洞排涝工程、金清新闸排涝一期工程,启动了金清二期排涝工程建设(截至2009年底,二期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3.13亿元)。“十五”期间,共投入1.77亿元,对镇级以上主干河道及大多数村级或跨村河道(总计1400余公里)开展了河道疏浚,清除河道淤泥972.7万立方米,河道蓄水量扩容近1000万立方米。城区市政防洪设施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新增雨水管道48公里(累计总长87公里),对小(肖)河、北山河、月河等河坎(岸)改造约10公里,对防洪薄弱地段的中华路、繁昌路、三星大道与锦屏路交叉点等进行了路面加高改造,建成三星排涝泵站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
  (二)全市及城区防洪现状与能力
  1、全市防洪排涝现状及能力。金清水系是我市境内的主干水系,分布在本市的流域面积为693.05平方公里,还有城南、坞根等若干独立小水系。全市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8座,仅2座中型水库有一定的防洪库容;平原河道水域面积37.4平方公里(河道正常蓄水时水域面积31.72平方公里,相应蓄水量为0.6亿立方米),从正常水位到防洪警戒水位调蓄水量仅为0.15亿立方米左右。目前我市的排涝格局主要是金清新闸和江厦排涝隧洞承担金清水系内的涝水经东西双向入海,东南部沿海部分区域涝水由鲸山闸、木耳山闸和前伍礁闸等小涵闸入海, 水径长、阻水障碍多,并受到潮汐的影响,排洪能力不强。
  根据1985年《温黄平原水利规划》设计排涝标准:金清水系达到十年一遇,三天暴雨四天排至作物耐淹水位,设计三天暴雨量为310毫米、洪水总量2.93亿立方米。达到这一标准,需完成江厦隧洞排涝(增排0.4亿立方米)、路桥栅岭汪隧洞排涝(增排0.3亿立方米)、金清新闸排涝(新增0.36亿立方米)等三大重点治涝骨干工程的建设,但至今仅完成江厦隧洞排涝和金清新闸排涝一期工程,金清新闸排涝二期工程仍在建,路桥栅岭汪隧洞排涝工程还未上马建设,实际上我市平原排涝能力不足十年一遇标准。
  2、城区防洪排涝现状及能力。老城区东、南、西三面环山,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一般高于3.6米(85国家高程,下同),新城区(东辉路以东和万寿路以北)地面高程2.5~3.5米,以横峰街道为主的地面沉降区域最低地面高程低于2.0米。目前城区主要排水通道有老城区上游的肖泉溪、白箬溪和前溪三条溪流,其中白箬溪汇入前溪,在前溪桥处与肖泉溪(暗渠)汇合后入东月河,经横湖桥入金清水系河网;城区洪涝水向外排泄,主要通过骨干河道东月河向北排入金清大港,双桥河向西排入江厦大港。
  按照《温岭市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计算的不同洪水标准河网水位成果分析,在现有排涝条件下,老城区前溪桥以上(东辉南路以西)的大部分地区地面高程较高,防洪能力在10年至20年一遇之间;前溪桥处10年一遇的最高洪水位为4.49米(超过地面高程0.19米),其防洪能力不足10年一遇。城北街道处于东月河两岸,由于东月河左右岸地面高程差异较大,右岸城区可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而左岸城区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5年一遇最高洪水位3.12米,超过地面高程0.62米)。以横峰街道为主的地面沉降区,虽位于江厦大港边,有较好的排涝条件,但由于地面沉降幅度大, 5年一遇最高洪水位为3.21米(超过地面高程0.41米),其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
  二、城市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中,我市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洪涝灾害,由于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规划执行与衔接乏力、自然水系破坏严重、河道蓄排能力降低、市政给排水系统设防标准偏低和应急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加重了洪涝灾害,排涝与城市建设矛盾突出。
   (一)防洪意识有待提高,应急体系不够健全。一是防洪意识有待提高。防洪工作具有季节性、突发性强等特点,大部分干部群众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危机意识不够强,防洪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应对洪涝灾害比较被动。二是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够强。市、镇(街道)、村(居)虽已全面建立了防洪防汛应急预案,但操作性不够强,尤其是大暴雨期间部门联动防灾能力较差。三是信息网络建设不够健全。信息沟通不够及时,当城区道路被淹、车辆无法通过时,不能及时将信息通过短信、电视、广播告知市民、工厂、学校,造成路段堵车等情况的发生。
  (二)防洪规划执行乏力,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一是防洪规划执行乏力,治涝工程建设滞后。江厦隧洞排涝工程、金清新闸排涝工程、路桥栅岭汪隧洞排涝工程还不能发挥整体效应。根据《温岭市城市防洪规划》要求,担负主城区防洪排涝功能的湖漫隧洞排涝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尚未启动(该项目已列入经省政府批准的新的《温黄平原水利规划》中);涉及阻水严重的横湖桥咽喉河段改造工程虽已开始实施,但建设进度不快,阻水障碍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城区环山截洪渠工程及涝水外排干河拓浚工程等相关防洪设施建设,也没有实质性启动。二是人为改变或缩小原泄洪通道,造成小区域整体性受涝。肖泉溪由西向东穿过南部城区为明渠,到达东辉南路后直角转弯突变为向北的暗渠,在前溪桥附近融入前溪汇入月河,此段暗渠过水断面明显偏小且常堵塞,泄洪受到严重限制。肖泉溪以南、老交警大队至滕岭隧道的东辉南路以西和南环路以南的山坡洪水,没有通道或有限通道使其汇入东月河和体育场河,加之体育场路路面标高明显高于南屏路、万泉路,每遇洪水就变成一条人为的拦水坝,导致大量洪水冲入南屏小区、花园新村、肖泉工业区以及水果行、老车站和人民路东延段。三是市政给排水系统标准偏低。城区环山截洪渠工程建设几乎空白,有的溪流被人为改变流态,山洪直接入侵城区,受制于给排水系统,无法及时排入河道,而市政给排水系统设防标准偏低,有时河道水位还低于河岸时,城区道路却受淹,甚至有的窨井口往路面冒水,扩大了地面淹没。四是地面沉降及地面高程控制不严,新城区部分区域内涝较严重。南屏小区内约60%区域地面标高低于20年一遇洪水位,且没有足够通道将雨水外排入体育场河(山下金河),一遇暴雨,该区域内涝严重。三星区域因原塔芝水厂过量开采地下水,使该区域大规模地面沉降,该区域高层建筑群较多,大体上属于软土层地质,也加速了区域地质沉降,加上其他区域的雨水汇入,使该区域排水最为不利。
    (三)自然水系破坏严重,河网蓄排能力降低。我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保护自然河流作用的多功能性,使自然水系破坏较严重。单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市城区河道水域面积减少20%左右,近年来城区占用水域面积约为19万平方米(附件2)。根据《温岭市水域保护规划》要求,全市平原河道水面率应达到5.4%、水域面积49.68平方公里,而目前仅为4%左右,大约相差12平方公里,较多的填堵河道等占用水域项目未得到应有补偿,削弱了河网调蓄洪功能。现有一些已建项目和住宅小区(如南屏小区及周边),原有能外通的自然河道被填实,九龙汇商业街建设被填河道约4.8万平方米,按要求应在东月河实施拓宽补偿,但至今未实施。城区东月河和双桥河两条排水主通道,由于过水断面偏小,淤积加速,河床抬高,输水不畅,城区涝水不能及时经金清大港或江厦大港排入大海。目前,排涝水系咽喉河段又堵塞严重,如月洞桥(横湖桥)、双桥河神童门河段和东月河城北过境段等河段狭窄,行洪不畅,抬高了城区上游洪水水位。另外,人为将建筑废土、生活垃圾等倒入河道、空闲地、路头地角及桥下等现象时常出现,加速抬高河床,减弱蓄洪能力;河道内网箱养殖、水上船屋等人为设障,成为行洪障碍,河道排涝能力大大降低。
  (四)基建项目影响行洪,沉降区域涝灾加重。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和交通道路大建设,使洪水产流汇流状况发生变化,不渗水地表面积不断增加,削弱了地表涵蓄洪和植物拦截、土壤渗水功能,地面(农田)的漫流功能不复存在,致使有限的河道行洪压力加重,农区防洪标准不升反降。因各种规划未能科学衔接,城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城市、交通建设时防洪因素考虑较少,项目建设阻洪现象越来越严重。在76省道---泽坎公路以西,涉及横峰、城北、泽国和大溪等地,成为我市易涝重涝地区,且有较大范围的地面严重沉降区域,而大石一级公路和城西大道路面高程相对较高,成为“大十字”状的人为拦水坝;更有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已成为“网格化”的阻水密坝,致使地面沉降区域每遇暴雨必成涝,损失严重。
  三、推进城市防洪建设的建议
  人水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府要把防洪治涝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完善规划体系,加快工程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提升应急水平,着力增强城市防洪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一)统一思想,明确防洪工作的重要地位。一要广泛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广泛宣传,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洪意识和保护防洪设施的自觉性,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形成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群策群防、共同管理”的防洪排涝格局。二要形成共识,提升城市防洪的基础地位。防洪治涝事关民生与发展大计,其基础地位必须明确,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防洪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定来规范治理和综合协调管理,须明确规定今后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建设的地面高程不得低于防洪标准,严格按照防洪排涝标准进行施工。三要健全机构,落实城市防洪责任。城市防洪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健全城市防洪组织机构,设立指挥、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城市防洪责任体系,落实城市防洪各项责任制度。
  (二)完善规划,加快实施重要防洪工程。一要科学衔接,完善规划体系。要进一步衔接市域总体规划、防洪体系建设规划、水景观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统筹兼顾、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将防洪与城市、交通等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在编制新城区建设及其他区域性建设项目规划前,应编制城市防洪规划。如湖漫隧洞排涝工程的建设,要及早做好沿线的规划红线控制,留足排水通道;南海涂围垦工程的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主体排涝设施与湖漫隧洞排涝工程出海口的有机衔接。二要明确重点,实施重要防洪项目。应加大力度实施《温黄平原水利规划》和《温岭市城市防洪规划》已明确的建设项目,全力推进金清新闸排涝二期工程建设进程,使其早投运、早受益;及早启动湖漫隧洞排涝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使这个离城区最近、排水最有效的工程早日建成,增加城区流域性涝水出口。三要增加投入,建设城防工程。要整体包装城防工程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资金和用地指标,加大对城市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提高城市防洪能力。要加快老城区城防工程建设,因环市区山体形状不宜多处建造小型水库山塘及其拦蓄洪能力有限,建设环山截洪渠工程和恢复、改造、新建排洪沟尤为必要。要按标准化的要求,加大市政给排水设施改造力度,完善城区给排水系统网络。进一步加大山溪整治和环山截洪渠工程建设的力度,加快对南屏、繁昌至三星、北山等城防薄弱区块防洪设施改造;要加快城区外围城防工程建设,着重改造横湖桥咽喉河段,打通城区涝水西排与北排的中枢,尽快实施城区骨干排水河道拓浚工程,拓浚东月河和双桥河、整治蔡家河和后洋河和开挖新开河(横石河—金清大港)等,使城区洪水及时排入金清大港、江厦大港,充分发挥金清二期排涝工程的效应。四要开展整治,实施地面沉降防治工程。完善沉降区域土地利用专项详规,加快建设沉降地观测站,大力开展沉降区环境综合整治,结合新农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做好河道疏浚、土地整治,为道路、桥梁建设和供排水设施预留不均匀沉降量。
  (三)加强管理,保障防洪工程正常运行。一要开展重大项目防洪影响评估。根据《防洪法》规定,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就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将项目对周边区域的防洪影响评估及自身风险防范做在建设之前,并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的防洪影响评估机制,使其建后不成为影响防洪的项目。在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发展、大型建筑和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先进行项目的防洪影响评估。二要加大水域保护力度。各部门应加强配合协作,从整体出发、从长计议,共同保护好现有河道水域。水行政执法部门要认真执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对确需占用的,须先行论证和许可,并坚持水域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原则。要加大联合执法的力度,对非法占用水域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对违法建筑必须强制拆除,禁止在行洪河道上网箱养殖或设置行洪障碍物,保持和提高河道排水、汇水及调蓄洪能力。三要加强市政排水设施管护。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城市公共排水、防洪设施的管理,加快改造阻水桥梁,及时维修和清淤排障,确保其完好畅通。在兼顾城市(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积极保护水系自然流态,创造条件将暗渠恢复成明渠,复原城市(城镇)生态水系。
  (四)健全体系,提升防洪应急处置能力。一要切实提高水雨情科学预报能力。要不断加大气象、水文、防汛预警监测系统建设的投入,提高预报的科技装备水平,丰富预报的技术手段,并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准确率和时效性。二要加强防汛通信系统建设。要不断加强和完善防汛指挥体系及重要涵闸、水库、海塘和地面沉降区的防汛通信系统建设,公安等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防汛通信设施的犯罪行为,确保应急状态下决策信息的上下流转畅通。三要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预案。市、镇(街道)两级要认真总结防洪抢险工作的经验教训,对防汛(城市防洪)特别是应对大暴雨大洪水的预案,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形成科学的预案防御体系。通过对人员的培训、考核和预案的演练,及时解决问题,对灾害的处置情况进行追踪和评估,不断提高预案的实战能力。四要健全信息发布资源集成共享机制。整合利用社会公共媒体、部门和行业信息发布资源,充分发挥村居、社区、楼群的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渠道作用,完善防汛(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形成信息发布、传播资源的集成共享机制。

  附件:1、2000年至2009年台(洪)灾害统计汇总表
     2、城区占用水域一览表

    点击此处浏览附件内容


                                                市政协调研组   
                                                  2010年5月    


------------------------------------------------------------------------------------------


温岭市人民政府文件
温政函[2010]9号




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市防洪建设建议案答复的函


政协温岭市委员会:

《关于推进城市防洪建设的建议案》(温政协[2010]14号)悉。市政府认为,该议案契合我市实际,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对开展我市防洪工程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尤其是今年“7.26”水灾以后,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积极行动,精心部署,加快实施多项城防工程,最大限度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现将有关工作通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城市防洪各项工作

我市城市排涝和城市建设矛盾比较突出。今年4月份,市水利部门就委托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开始修编《温岭市城市防洪规划》,道控制性详规基本完成。在“7.26”水灾发生后,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实地踏勘地形,召开相关会议进行研究部署。8月5日晚,市政府专题召开城市防洪工作会议。8月13日,在十四届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上,对相关工作进一步进行明确,并落实城市防洪工程资金1000万元。水利、建设规划、行政执法等部门积极行动,分别制定城市防洪近阶段工作抓落实方案,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员和完成时限,同时在网上广泛征求市民建议和意见,全市上下形成共同推进城市防洪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精心部署,着力推进城市防洪“十项工程”

在8月5日城市防洪工作会议上,周先苗市长听取各部门汇报后,强调下阶段要重视编制切实可行的防洪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完善防洪网络,增强全民防洪、抗洪意识;分清轻重缓急,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其中提出了城市防洪“十项工程”,并分别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1.城区雨、污水管道疏通工作。7月底至8月底,市政养护队对市区的雨、污水管道、井室进行清理疏通。尤其是太平街道范围内的疏通已经全面完成,共疏通管道4110米。

2.环山截洪沟建设。目前,中华北路开山段已完成施工,瓦屿山环山沟计划明年列入工程安排,八家山梅花庵路环山沟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

3.横湖桥、月洞桥整治。8 月份;编制完成《温岭市月洞桥段拓宽整治方案及防洪影响分析》并上报省政府审批,委托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对方案进行修编完善。目前,迁建方案正在报寸之中。

4.河道清淤和堵头整治。双桥河沿线老桥拆除工程已完成,拆除堵头1处、清理废弃老桥3座、打捞S艘沉船。全面完成三星村渭增桥下清淤。城区河道清障方面,完成养鸭棚拆除清理14处、网箱19个、水上船屋44座。东月河、北山河疏浚工程基本完成。

5.河道监管和整治。切实加强河道执法管理;严厉打击泥浆偷排现象,8、9月份期间共查获偷排泥浆案3起、乱倒建筑废土1起,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曝光、处罚。近台《温岭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试行)》,对城区建筑渣土、泥浆等运输处理作了规范,待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确定后,于明年3月1日开始实施。

6.金清新闸二期工程。加快金清二期排涝工程建设,提高洪水排涝能力。截至11月底,该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3.712亿元。安置地征用完成100%,工程用征地已全面完成,全线房屋拆建协议签订完成92%,房屋拆建完成50%。

7.河道拓宽、深挖工作。双桥河拓宽工程、东月河一后洋河拓宽工程已委托项建书编制,下一步将加紧实施河道拓宽和深挖工程。

8.水毁工程修复。前溪路、万寿路与镇安路交界口等道路沥青路面修复已完成,前溪溪底清乱石工程完工,前溪两侧、文化桥、五洋路与中华路交叉口桥梁栏杆完成修复,东辉路、万昌路等约160O米的隔离墩和栏杆全面修复。白箬溪、吴岙溪、河岙溪、横山溪堤防工程修复已完成。同时,针对城区低洼地段积水严重的问题,部分路段排水渠进行改造,三星区块排水工程计划明年完工。

9.城区部分道路加高工程。南屏路路面及排水改造工程正在进行,横湖路加高工程已通过设计方案会审,计划明年完工。

10.栅岭汪排涝工程。目前,正与台州市积极协调,要求动工建设栅岭汪排涝工程,缓解我市排涝压力。

此外,我市委托浙江省水科院编制《温岭市防汛防台抗旱应急工作预案》及《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实施方案人开展了城区地下车库和全市易涝区的调查摸底,给4个易涝街道配备两艘橡皮艇,编制“十二五防汛减灾体系建设规划”,加强水库(山塘)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办。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城市防洪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需要长期坚持。逐步推进和完善。

一是注重规划,加快城市防洪工程推进。把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着力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体系。以市域总体规划为纲,进一步深化水系、防洪、环保等专项规划,将城市防洪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力求统筹兼顾,平衡互补。切实加大城市防洪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加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加快金清二期、月洞桥迁建、东月河横湖桥段改造、双桥河疏浚等工程,启动城区涝水东排主通道湖漫隧洞排涝工程、骨干排水河道拓浚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沉降区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建筑垃圾乱倾倒、泥浆乱排放,以及河道违法设障、非法占河等水事行为;确保河道畅通。

二是健全机制,提升城市防洪应急能力。加快《温岭市城市防洪规划》会审及报批。加强防汛指挥体系建设,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科学做好应对洪涝灾害的预案,完善市级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整合公共媒体、 部门和行业信息资源,拓宽发布渠道,增加农民信箱、虎山论坛和短信群发平台,及时告知洪涝雨情和交通信息,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深化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演练,实行防洪体系的动态管理,不断完善基层防汛体系长效机制。

三是加大宣传,增强全民防洪抗洪意识。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加大《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全民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保护防洪设施的自觉性,变被动抗洪为主动防洪。加大隐患排查力度,时刻绷紧防汛防洪之弦,每逢汛期都要把各种不确定因素考虑得更加周全一些,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充分一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