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10-3-08 00:00:00 来源:网站集群
市政协农业界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粮食生产总量大幅下降,就上世纪九十年代与2003年以来比较:粮食年平均总产量分别为36.01万吨和16.04万吨,按户籍人口计算年人均占有量分别为326公斤和139公斤,年均总产量减少19.97万吨、减幅为55.46%,人均占有量减幅达57.36%。采用“德尔菲法”划分粮食安全系数,2003年开始我市已进入很不安全系数内,以《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标准,我市粮食年消费量将从2010年的46万吨提高到2020年的50万吨,而2003年以来粮食自给率平均只有36%左右,加上生产能力不足和储备流通体系不够完善等因素,我市的粮食不安全因素逐年加重。粮食安全问题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我市粮食安全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粮食生产能力和总产量大幅下降。一是政策导向减种粮。2000年以来,由于国家政策变化和粮食定购任务取消,农民有了种植自主权,偏向于种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而效益低的粮食作物面积大幅缩减。上世纪九十年代和2003年以来粮食年平均播种面积分别为95.92万亩和42.62万亩。二是稻作结构大改变。稻米历来是我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一般占总产量80%以上)。2000年以来,我市稻作结构发生大改变,早稻大幅减少,单季稻逐渐成为稻作栽培的主体,致使粮食总产大幅下降。2009年总产量仅为17.04万吨,早稻和单季稻种植面积分别是6.14万亩和14.85万亩,占全年稻作面积分别为21.77%和52.66%。三是大批耕地被征用。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大步推进,全市被征用的耕地数量较大。虽然通过土地置换调整有一定面积的补充,但置换后的耕地质量、产粮能力大大下降。四是农田基础设施差。目前除一些灌溉泵站和农电杆线外,沟、渠、路、林等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大多近乎报废,有些还遭破坏,灌排能力和保肥、保水、保土性能削弱。原有250多座内河节制闸也大多年久失修,无法发挥其抗旱排涝作用。
(二)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储备保障水平不高。我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市级储备粮仅2.65万吨,按全市吃商品粮人口88.61万计算,只能满足近2个月的消费能力,远达不到地方储备粮“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在农村也只有30%的农户储有一定数量的粮食。二是应急加工能力薄弱。2008年上半年金记米业歇业,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大大减弱。目前5家应急加工企业,只有1家民营企业正常运行,日加工能力为140吨(原粮),加上即将投产的市粮食收储公司新河大米加工车间日加工能力100吨(原粮),根本无法满足全市应急每日需要加工460吨粮食的要求。三是粮贸市场不够完善。我市粮食批发市场仅泽国一家,面积1.1万平方米,摊位只有16个,而且受交通条件制约,重吨位车辆无法进入,经营户运输困难、成本增加,影响市场正常运行。分散经营的粮食零售点规模小、仓储设施简陋。我市粮食的市场集聚、调节功能得不到发挥。
二、我市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制度,采取措施,提高生产能力和总产量
一是不断健全粮食安全责任制。要牢固树立“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机制,提高应急能力;加强舆论宣传,倡导全民科学节约用粮;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严禁擅自挤占基本农田指标,充分利用围垦、开荒、土地整理和其它造地措施,努力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确保我市耕地面积稳定在48万亩的基数。二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2009年我市被列为首批全国小农水重点县之一。要抓住这一大好机遇,认真组织实施,并重点向粮田倾斜。通过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总量奠定坚实的水利保障基础。三是加大和改革种粮直接补贴政策。到2020年,我市如以实现口粮自给21.57万吨为目标,粮食播种面积需扩大到54万亩(亩产稳定在400公斤)。在现有情况下,只要将单季稻恢复为双季稻,粮食播种面积就能超过55万亩。提高我市粮食生产总量的潜力、难点、出路都在早稻。要通过经济杠杆手段,加大种植早稻直接补贴力度,除上级规定外,财政应重点补向早稻,既让农民种植早稻有较大的盈余空间,又能调动积极性。四是鼓励和扶持粮食规模种植。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尤其要鼓励扶持粮食规模种植。要鼓励和扶持企业及个人走出去,到外地承包土地种粮,对将生产的粮食运回本市交售和销售的,享受在本市种粮同等待遇。五是强化服务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要大力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服务组织在政策、资金和技术培训上给予扶持;要提升基层农技队伍创新能力,将借调或从事其他工作的农技人员归队归线,对镇(街道)农口人员加以整合,构建新型的农技工作机构(如组建成农技推广中心),加强知识更新培训,提升服务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科技贡献率。
(二)积极引导,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储备流通体系
一是大幅提升储备保障水平。国有粮食收储部门应积极提高收储能力,按政策将交售的粮食收储好,尤其要提高市级储备粮的收储能力。如在箬横桥下粮库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同时改建原中心粮库旧仓,增加仓容。有关部门应帮助农户解决简易储粮设备和技术,鼓励农户多储粮。二是多渠道建设粮食物流通道。大力发展粮食供应网络和集贸市场,在全市建设2到3家粮食批发市场,规范零售经营点(店),鼓励和扶持企业、个人到外地采购粮食回来加工销售,积极引进粮食主产区的企业和个人前来建粮食物流基地。三是提高粮食应急加工能力。要拓展思路,吸纳民资,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个人建设、改造大米加工厂,将其纳入我市粮食安全和应急加工保障体系予以重点扶持,提高粮食加工能力。四是加强粮贸市场监督管理。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力度:在粮食收购时,要依法打击无证收购;在粮食供应市场时,要加强对粮油质量的监测,防止以次充好;在粮价波动时期,要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规范粮食市场,确保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