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教育界 城南镇工作联络处 农村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其水准直接关系到我市教育现代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据统计,全市农村现有高中5所,初中27所,小学96所,在职教师6000多人,在校学生超过10万。就数量来看,毋庸置疑,温岭教育的三分之二在农村。2007年我市提出“借新农村建设东风,办好‘新农村教育’”的口号,使农村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和提升。但农村教育长期累积而成的弱势地位,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城区学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群众要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呼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农村学校的生存发展和教育品质提升亟需高度关注。
一是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我市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但从财政投入的总体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偏低,教育经费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而且存在着区域内的不均衡。前一轮校改和内部配置完成后,城乡之间教育差距很难在短时间内拉回,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远不如城区学校。农村学校需改造的旧房量大、面广,教学辅助用房紧缺、匮乏,教学仪器设备相对陈旧、落后,全市农村50%的初中、80%的小学的运动场未能达到规定标准。
二是资源配置不均,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占全市教师总数三分之二的农村学校,拥有高级教师数却只有全市的三分之一,我市65名名师名校长中来自农村学校的仅6人。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与农村学校条件差、农村教师待遇低有很大的关系。据走访了解,农村教师的收入除基本工资外,80%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没有奖金津贴,与城区教师、公务员的收入差距较大;30%左右的农村教师在学校周边租住民房或在校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很多农村片完小没有食堂、没有炊事人员,有的老师就在周边农家搭伙,有的老师自己掏钱合伙聘请炊事员。农村教师尤其是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想方设法往城区或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是生源流失严重,农村学校办学品质提升迫在眉睫。农村学校在经费、条件、师资上存在的较大差距,势必会影响办学质量。因而农村不少家境富裕的或能承受经济负担的家庭子女往往要到城区择校。有些经济发达的镇(街道),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一半流失;农村学校流失的学生,优秀生的比例较高,有一所农村初中老师反映,在他们学区内六年级出类拔萃的学生几乎流失殆尽。生源的大量流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办学的恶性循环。
为此,我们建议市政府抓紧落实“一前一后”工程,实行“一抱一控”政策。
一“前”,就是办学的前置条件。要分头行动,积极启动农村学校合格化工程。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品质必须以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坚实基础。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房舍、场地、设施、设备、师资等都各有其标准。针对我市农村学校“多、小、散”、办学条件薄弱和标准化建设进程缓慢的现象,要拟订并实施“温岭市农村学校合格化工程(达标工程)”,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使农村学校全部合格(达标)。要科学调整校网布局,落实分级办学职责。以“不折腾”的原则审慎地做好校网调整工作,建的、留的、撤的、并的或者是暂时需要存在的要分析透、把握准;以“不折扣”的原则高标准地建设辖区内学校,并建立中小学校舍改造维修的长效机制和教育装备配置的有效系统。要按照“三增长两提高”的要求,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设立农村学校建设专项基金,使教育经费和教育基金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不断提高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水平。要强化政府职责,将农村学校合格化工程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一“后”,就是解决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要分项落实,积极推进农村教师的保障措施。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品质必须以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为基本支撑。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保障农村教师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关键。要拓宽农村教师培养渠道,深入实施和完善“千人支教行动”和“领雁工程”,努力实现一年期支教向三年期支教过渡、功利性支教向定期轮岗支教过渡,形成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要借鉴椒江等地经验,实行农村教师星级制度,建立农村教师评级、评优、评先的体系,有效激励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农村教师搭建更好的成长平台。要分步建设农村教师公寓,可参考宁波、绍兴等地做法,出台相应政策,落实责任分工,尽快启动建设,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生活环境。
一“抱”,就是结成团队,学校抱团发展。要分步推进,积极探索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学校间强弱结对、抱团发展是提升农村学校教育品质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学校抱团发展新机制。根据台州市教育局提出的“中心校”战略,要深化“团队学校”活动、“校域一体化”机制、“镇域一体化”工程和“分校区”策略,进一步整合、提炼,并形成我市特有的学校间“抱团”发展机制。要强化“抱团”发展责任制,明确示范性学校责任和义务,促进学校、学科组、教师间的结对帮扶活动制度化、正常化,真正实现理念影响、管理渗透、教研引领、师资交流、设施优化、经费支持,更大力度地促成学校的联动滚动发展。要利用义务教育均衡度监测制度,采用动态监测、定点分析等办法,全面掌握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状况,促进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并为“抱团”学校设立专项基金,贴补和激励“抱团”业绩出众的学校,保证“抱团”发展的实际效果。
一“控”,就是控制城区学校的规模。要分类实施,努力加大农村学校的保障力度。保持生源的相对稳定是提升农村学校教育品质的根本保证。近年来,由于部分城区学校贪大求多,拼命地向农村挖生源、挖师资,不但从根本上动摇了基层群众对农村学校的信心,同样盲目发展也严重制约了其自身的质量,更严重的是损害了教育所特有的适时、适地、适才的培养原则,造成资源的双重浪费。因此,必须严肃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城区学校班额和学额,实行择校学生数量总控、分布区域分控措施,切实保障农村学校的生存发展和教育品质的提升。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
张育青 城南中学教师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