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市工量刃具产业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08-5-04 00:00:00 来源:市政协办
政协温峤镇工委
去年12月18日,陈伟义书记在《台州日报》上发表“走温岭特色的创业创新之路”一文中,提出要着力创建工量刃具等八大技术服务平台,突出抓好工量刃具等区域特色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格局。我市的工量刃具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并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温岭)工量刃具展览会,进一步扩大了工量刃具的知晓度。据统计,2007年全市有各类工量刃具生产企业400多家,主要分布在温峤镇及城西街道的马公一带,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产值10亿多元。温西工量刃具交易中心是全国最大的工量刃具集散中心,2007年场内交易额达9.36亿元。全市有3000多家工量刃具商贸公司,遍布全国,采取经销代理和自产自销相结合的模式,长期从事工量刃具的批发销售,销售额超过50亿元,占全国工量刃具销售总值的40%以上。工量刃具业已成为我市西南部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工量刃具制造产业波动小、关联度长、技术含量高,是一个朝阳产业。随着全球经济趋旺,国内制造业强劲发展,工量刃具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高精尖产业对此需求更是供不应求,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必定能走出一条以销带产、产销结合、以产促销之路。加快工量刃具产业发展,既能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符合“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又能促进我市西南部经济发展,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和谐发展。
一、我市工量刃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集聚优势薄弱,要素制约严重。我市工量刃具产业普遍存在“低、小、散”现象,以家庭作坊式为主,生产条件比较简陋,产业链不够完整,产销一体化实施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据统计,温峤镇250家工量刃具生产企业中,只有2家产值超500万元。而且土地、电力、资金等要素制约严重,企业用电紧张,一般都要315千伏安;融资渠道单一,大多采用民间筹资的方法,筹资成本较高。
2、政府扶持不足,企业发展缓慢。虽然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一直努力扶持该特色产业,但受政策、资金等条件限制,培育企业发展的力度不够,加上企业自身不强,企业主素质参差不齐,业内无序竞争,再生产能力低下,产业提升不快,工量刃具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3、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人才短缺。一直以来,绝大部分工量刃具产品靠仿制或挂靠“名牌”进入市场,全市只有德力通麻花钻和恒大刃具略有品牌外,其它生产企业研发力量几乎为零,创新能力弱,很容易被大公司“牵着鼻子走”。本地技术人才少,大多去外地“挖”,加之研发产品设备投入大,且有一定风险,制约着企业产品的创新发展。
二、加快我市工量刃具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加快我市工量刃具产业发展,要以培育新型制造加工中心为主题,以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为主线,规划千亩土地,建设工量刃具产业集群。要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优化物流配置,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着力构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且集开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工量刃具制造业基地,打造“中国工量刃具之乡”。
1、破解难题,加快集聚,拓展企业发展空间。要加强规划,筹建工量刃具产业集聚区。可在温西工量刃具交易中心(市场)周边,规划1000亩的工量刃具产业集聚区和100亩的市场物流配套基地,加快传统工量刃具的产业对接。规划可分期实施,以分块租赁方式解决中小工量刃具生产企业用地,增强产业集聚,放大集聚效应。要以市场为导向,物流为配套,搭建新的交易平台。加快推进浙江温西工量刃具交易中心迁建工程建设,争取早日竣工投入使用,以市场带动产业集群的整体提升,带动整个工量刃具产业发展。要加大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打响“温岭制造”。加强对“温岭工量刃具之乡”品牌的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坚持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温岭)工量刃具展览会,并以此为载体,邀请专家筹划,召开民主恳谈会征询意见,讨论制订工量刃具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全国工量刃具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工量刃具生产企业参加广交会及出国参展,深化合作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
2、扶优扶强,行业自律,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要出台扶持工量刃具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规范统计行为,创新税收征管方法,优化企业服务,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能引领工量刃具产业向高精端方向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要建立合理、有序的融资机制,加强银企合作,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切实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工量刃具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到业内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保障依法公平竞争,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3、自主创新,院企合作,全面提升产业层次。一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由政府牵头,促成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姻,积极走产学研发展新路子。加强与上海交大、成都工量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科技合作交流,创新合作方式,使一批好的科技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二要创建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增强研发创新能力。组建我市工量刃具产业区域服务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大企业研发力度,使企业逐步从“仿造”走向“创造”。三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区域特色品牌。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育发展“新亚”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力的工量刃具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