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翅的“鹰”也能飞——记残疾企业家台州飞鹰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定海
发布日期:2007-06-05 来源:《温岭日报》
[center]多一点、再多一点的付出[/face][/center]
由于患小儿麻痹症,李定海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上高中的时候,学校和家距离大概一公里。每天早上,李定海总要比邻居家的小孩早半个小时起床。“我腿不方便,走十步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因此同样一段路,我要比他们多花十几分钟。”但是高中三年,他基本没有迟到过,“虽然我走得慢。但我还是能和其他同学一样按时到校,只是早上比别人早起半个小时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正是这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成就了如今的他。
高中毕业,李定海没有继续深造,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高考对体检的限制。“我是喜欢读书的,虽然成绩不是很好,我觉得读书可以改变我的命运。”可是这个愿望被现实打碎了。李定海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回家跟父亲学习做鞋的手艺。
“当时,父亲希望我能学会一门手艺,以后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但刚开始的时候,我其实是不喜欢父亲这种安排的。”李定海说他的心还在书本上,学习做鞋只是生活所迫。而且当时他觉得学制鞋没前途,一辈子只能做个鞋匠。但是,慢慢地,他喜欢上了这个行业,“既然只能做这一行,那就要把它做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决心要在制鞋业中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每天。他准时出现在工厂,和大家一同上下班,向父亲和其他师傅学习制鞋的各项流程和技术。经过四年多的学习,他对制鞋的各个流程都了然于胸,对于鞋材、鞋样、配件等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1989年,他作出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决定——独自办鞋厂。在亲人们的担心和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只有两间房子、工人不足十个的飞鹰鞋厂诞生了。
万事开头难,何况是办一个企业。飞鹰鞋厂创办不久,就碰到了足以致命的障碍。因为李定海行走不便,同时由于当时交通、通讯等设施落后。信息闭塞,导致产品款式单一,客户的选择余地很小,企业运行不畅。一连串的问题压得李定海喘不过气来,却始终没有压倒他,反而激发了他逆流而上的进取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李定海的做事准则,他始终相信“没有失败的行业,只有失败的企业”。于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想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来为自己的企业把脉,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读各类经营管理。鞋样设计、市场经济等方面的书。他还自己去跑市场,“虽然腿脚不是很方便,但只要比别人多付出一点,多辛苦一点,我也能把市场跑个遍。”就是凭着这多一点,再多一点,“飞鹰”在李定海的不断摸索中慢慢起飞了。第一年,他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3.8万元。
[face=楷体_GB2312]从100平方米到5000平方米
1998年,飞鹰鞋厂更名为台州飞鹰鞋业有限公司,公司也从原来的两间房子搬进了占地面积两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职工人数也增加到了400多名。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是无情的,它不会因为你是残疾人而网开一面。在还是飞鹰鞋厂的时候,因为规模小,李定海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做、自己管理。但现在企业的规模大了,李定海感到力不从心。
这时,李定海想到了聘请外来人员协助他管理企业。于是他跑到广州、福建招聘人才,并且聘请服务公司给企业内的员工讲课,从企业内部选拔人才。他不仅让员工学,自己也身体力行,每天腾出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看看书或是了解一些市场信息。抽空的时候,他也与职工一起学习讨论,听取职工意见建议。同时,他还在职工中开展一系列的技能比赛,鼓励大家互帮互学、改进技艺。
在抓企业发展的同时,李定海更关心职工的生活,注重改善职工待遇。2005年,他为职工建造了2500平方米的职工新宿舍,在工作休息室安装了电视机,为每个员工配备了劳动保护用品,让外来务工人员在飞鹰安了家。平时,只要厂里的员工有困难求助于他,他都尽力帮助解决。“他从不摆老板的架子,是个体恤下属的大家长。”这是员工们对李定海的评价。
有一次,一个女职工上工的时候突然捂着肚子,说是肚子痛,痛得额头都冒汗了。李定海立刻和妻子一起把那个女职工送到医院检查治疗。医生说,她是宫外孕,如果再晚送一个小时就会有生命危险。在手术室外等她做完手术的李定海夫妇直称庆幸,“还好送得早,要是晚一点,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却只字不提他们垫付的6000多元手术费。
李定海说,“对待员工,金钱上不能太计较,像我企业里的员工基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没亲没故的,就像没有根的浮萍四处飘荡,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处,作为他们的老板,能帮助他们的就应该帮助他们。”
搀扶起更多人走出困境
也许是自身残疾的缘故,李定海更能体会残疾人的艰难,因此,他的公司招收了很多残疾人,其中包括来自安徽的赖瑞兰夫妇。
三十多岁的赖瑞兰夫妇因为生理原因,看上去只有十多岁。四年前,他们夫妇俩跟随老乡来温岭打工,找了很多厂家,都因他们的外表遭到拒绝。“我们厂不收残疾人的”,“你们这样子做不了我们的工作”……每敲开一个厂门,得到的都是诸如此类的答复。一个星期过去了,又一个星期过去了,工作依旧没有着落,而他们从老家带过来的盘缠也快用完了,怎么办?
赖瑞兰的妹妹是“飞鹰”的一名员工,看到姐姐和姐夫找不到工作,就提议他们去自己的厂里试试。“反正都已经被拒绝习惯了,大不了再被拒绝一次。”抱着渺茫的希望他们来到了“飞鹰”。然而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李定海亲自接待了他们,在询问了他们的工作要求后,当场就接收了他们,并且给他们找了个轻松的岗位。现在夫妇两人每月的工资合计两三千元,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李定海对待赖瑞兰夫妇如此,对待其他人也一样。他向山马村捐资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向贫困学校捐资助教,向慈善总会捐款……,他和妻子还与一个孤儿帮扶结对,解决她每学期的学费。平日里,李定海和妻子也经常去看望那孩子。“小女孩很坚强,学习成绩也不错,懂事得让人心疼。三年前,她还只有11岁,我自己也有小孩,知道像她这样的年纪该是向父母撒娇的年纪,而她却连叫声‘爸爸、妈妈’都成了奢侈。”李定海说他会一直负责这个女孩子以后的学习费用,让她完成学业,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今,台州飞鹰鞋业有限公司的厂房面积已扩大到一万平方米,有职工700余名,产值4000余万元,成为市重点扶持企业。系列产品通过了ISO9001、ISO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资格证书,产品遍及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世界各地,每年上缴税收100多万元,其中地税上缴总数居城北街道首位。身体上的缺陷不应成为不能劳动的主要理由,李定海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残疾人也可以和正常人做得一样好,甚至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