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步伐加快,产业集群不断扩大。工业化的深入急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支撑、提升制造业的重要因素。为深入考察我省主要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发挥政府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省发改委开展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服务体系研究》课题调研活动。
温岭是温台产业带的重要产业集聚区,形成了区域特色集群。其中水泵、空压机和微型电机制造业集群有企业数5300多家,集群总产值达180亿元,利税17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9家。制鞋企业4000多家,集群总产值达170亿元,利税12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6家。塑料企业500多家,集群总产值达75亿元,利税7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2家。工艺草编帽业企业500多家,集群总产值达6亿元,利税0.5亿元。
本次调研活动中,温岭调查了机电、鞋业、塑料、帽业集群的40家企业。以下借助调查问卷,围绕科技、培训、物流、金融、会展、信息、商务和公共服务八个方面,分析工业企业对各类生产服务业的需求,并对如何构筑产业集群的区域生产服务体系提出建议。
一、产业集群区域服务业体系调查概况
调查表明,企业对产业服务业的需求迫切而满意程度较低。调查问卷按工业企业对各类生产性服务行业需求的紧迫程度,从1到8进行打分,以1表示最紧迫,8表示紧迫性最低。
温岭40家企业评价各类服务业紧迫性的平均分数如下。
企业对科技服务要求最为迫切,对科技服务需求程度的综合评分为2.2分,得分最高。其次为金融服务得分2.7分。第三和第四位信息服务3.5分,培训服务4.1分。
工业企业对各类产业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关注,但满意程度明显不高。在8类服务产业中,对金融服务业的满意度最高,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企业合计为16家,满意度为40%。物流、会展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为37.5%和32.5%。排在后两位的科技、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只有17.5%和15%。
企业对科技服务的迫切需求与较低的满意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服务业远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1、物流业务倾向外包。市场竞争加剧,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发达国家的产业物流成本普遍低于10%。调查显示,我市物流费用占销售额比例在10%以下的企业占71.1%,仍有28.9%的企业物流费用比重占10-20%。降低物流成本以提高竞争力成为企业共识。物流外包可节约物流成本,同时减少物流设施投资。有27.3%的企业选择将物流业务全部外包,72.7%的企业选择将物流业务部分外包。物流外包业务发展空间较大。42.5%的企业认为本企业外包比例会有所增加。影响外包的主要因素是服务质量差和费用高。对现代物流的共识尚未形成。82.5%的企业不愿意把车辆、仓储、运输等自有物流资源与其他企业(或专业物流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由联盟统一经营管理。愿意结成物流联盟的主要是几家大企业。
2、 科技服务水平不高。目前,温岭有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1家,台州市级7家。主要服务于水泵、电机、鞋业等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但是工业整体创新能力薄弱。多数机电、鞋类企业拥有研究与开发机构,但规模较小,一般只有研究人员1-2人,以自主开发为主。塑料、帽类行业只有2家塑料企业和1家帽业企业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所有企业都认为有必要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但多数企业尚未得到有效的科技服务,只有30.4%的企业认为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较大。企业普遍希望该类平台在提供研究开发、技术培训和人才推荐上发挥作用。
3、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自有资金和商业贷款成为主要的融资渠道。民间借贷活跃,占有很大比例。在回答融资问题时,有16.2%的企业认为融资比较容易,同时18.9%的企业认为当前融资较难。融资容易的基本是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对大多数中小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在回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时,多数企业认为应当改善金融服务和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企业对发展担保机构意愿较强,有35%认为重要或比较重要。目前温岭已拥有担保机构2家,规模较小,仅为核准企业担保,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融资担保的需求。有近3成企业认为应适当发展产业投资基金。
4、本地会展影响力小。会展经济不容乐观。我市还未建立专业会展场馆,主要租用体育馆。2005年温岭举办了50次会展。调查显示,有57.5%的企业没有参加过本地会展,其中10家塑料企业均未参加过本地会展。参加过本地会展的17家企业中只有4家企业表示满意或较满意。在本地和外地品牌会展作出选择时,72%的企业更愿意选择外地会展。主要原因是外地会展比本地会展影响力大。如何提高本地会展的影响力和服务质量值得关注。企业最希望提供的会展业务中,有一半企业希望提供展览信息发布,其次为展示设计。
5、职工培训任务紧迫。据调查,内部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较大,企业主要采用内部培训方式。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严重脱钩,其作用不被看好。政府开始重视培训教育并发挥了一定作用,有25%的企业认为作用较大。培训需求分为一线工人、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一线工人对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影响很大。有57.5%的企业认为一线工人培训最紧迫,将一线工人培训放在首位。温岭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而职业教育现状落后,技术工人严重紧缺。据了解,今年技校毕业生早已预定一空。爱仕达等重点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进行定向培训,毕业生能够直接进入生产岗位。
6、信息、商务、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网络为企业从事商业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只有57.5%的企业利用专业网站从事商业活动。传统家族式管理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管理咨询成为最迫切的需求;会计、税务、审计咨询也日趋重要。从服务满意度上说,广告策划,会计、税务、审计等咨询满意度较高,分别有26和20家企业表示满意或较满意。商务服务提供商主要靠本地机构,依靠自己或外地机构的比重很小。40家企业有33家参加了行业协会,协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多数企业希望协会在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和政策信息上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温岭产业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20年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基本在于第三产业,其中研发、设计、信息、商务等技术服务、金融、管理咨询、教育、会计、法律等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占据了重要地位。“十一五”时期是温岭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工业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GDP预计达600亿元。其中三产比重要求达到42%,增加值达到252亿元,比2005年的115.82亿元,成倍增长。但服务企业实力不强,高素质科技资源尤其紧缺。
1、总量偏小,规模不大。据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生产性服务业的GDP为26.55亿元,占全市的27.0%。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大的是交通运输、信息计算机、金融行业,增加值分别为10.77亿元、6.07亿元和6.48亿元,这些行业产出同时包括了为居民生活服务部分。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单位为557家,占全市法人单位的6.3%;生产性服务从业人员9137人,占2.5%。其中从事信息计算机服务的342人,从事科技服务的386人。
生产性服务企业规模过小,难以提升服务水平。营业收入上千万元的企业仅有交通运输企业5家、租赁商务服务行业5家。全市三产法人单位每单位的从业人数41人,而生产性服务业仅16.4人。其中金融业每单位人数为54.3人,交通运输行业17.6人,信息计算机16.3人,科技服务14.1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3人。
2、档次不高,素质低下。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层次低,多数为传统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金融业。生产性服务业缺少有关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和市场研究等上游产业;质量控制、会计和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中游产业也明显落后。全市有信息咨询公司13家、律师会计税务师事务所22家。科研技术服务增加值6638万元,基本集中于专业技术服务6408万元。研究与试验发展增加值仅7万元,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199万元。金融业主要是银行,证券业的增加值仅481万元,基本没有风险资本。广告、物流、销售、职工培训等下游产业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全市广告公司22家、行业协会39家、职业培训学校12所。物流基本是运输企业,较大的是佰芳、巴士、畅达等3家汽车运输公司,长安海运公司和顺达南方物流公司,没有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组织。商务服务中仅有3家市场服务企业和东亚旅行社、保安服务公司的年收入超过1千万元。职业培训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的档次低,尤其缺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企业对科技服务普遍不满意的根本原因。
3、专业短缺,发展缓慢。生产性服务业缺少高层次服务专业。一是缺少高技术产业服务平台,难以开展产品设计和市场研究活动;温岭的机电产品设计仅有先导电机从事泵与电机的设计,船舶行业的设计也处于起步阶段。二是缺少专业技术咨询机构,难以开展可行性研究、项目咨询活动。温岭的工程咨询机构没有1家是二级以上的资质单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工程招标代理、预算结算审查、造价咨询等。三是缺少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难以发展高技术产业。四是缺少涉外商务、国际会计、法律、保险、质量监测和标准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难以提高制造业水平。四是缺少高层次的广告、物流、销售、展会等商务活动的专业服务机构。五是缺少对企业技术骨干和一线操作工进行有效培训的教育机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缺少人才保证。
4、专业化程度低。在科技开发、会计、税务、国际商务、人员培训、信息技术方面,企业得不到有效服务,基本依赖于内设的科室和机构。企业将生产性服务纳入自身管理范畴,形成小而全的组织结构,不利于发展专业化的三产服务业。在工业化初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专业的经济基础不足。目前温岭已经形成规模较大的若干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专业化的商务服务、物流、科技、培训等服务业势在必行。而只有将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庞大的专业,才能进一步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三、发展集群内服务业的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大势所趋。1980年美国GDP的三产比重为64.1%,1990年达到69.9%,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1997年三产比重超过72%,2004年已经超过8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是三产的主体。与此同时,制造业的比重逐步降低,1980年美国二产的比重33.4%,1990年和1997年的比重降低为28.1%和26.2%,目前制造业比重已不足2成。服务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日本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达61.2%,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口比重24.8%,已超过传统商业、餐饮服务的22.8%。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
温岭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实施服务业发展“354”战略,即提升发展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保险三大传统行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文化产业、会展经济五大主导行业;壮大发展信息服务、职业培训、中介咨询、社区服务四大新兴行业。工业集聚区更需要提高服务业对工业支撑力度。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基地需要快速、便捷、高效现代物流体系支撑。要提升物流能力,高效运营,标准服务。目前我市有货运服务企业40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货运量约1365万吨,位居台州之首;货运承运力遍布全国各地。但物流设施滞后,经营模式原始,运作方式低、小、散、乱,制约了物流业发展。“十一五”台州市物流规划有东西部物流区块,温岭应建设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要抓住甬台温铁路在我市设站、龙门港和石松一级公路建设等有利时机,积极发展陆海联运。抓好工业城、上马工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中心项目建设。积极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系统整合托运、仓储物流业务,完善物流供应链,统一标准和计价方式,以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物流成本。滨海永安的西门口港口交通基础设施是温岭物流产业的重点项目。在二侧岛礁间建筑的大坝,不仅将海涂围成造船基地,带动温岭东部经济的发展。新辟的河道可将2000吨以上的船舶直接由东海驶入内河港口牧屿,实现真正意义的海陆联运,极大提高物流效率和水平。
2、提高科技服务质量。首先是出台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温岭科技资源不足,2005年我市每万人中人才资源数为518.7人,居全省40多位。政府要始终把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作为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特别要重视发挥各类专业大学生的作用,鼓励创办技术服务型机构。其次应健全、完善区域产业关键技术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摩托车、船舶、空压机、鞋类、塑料等行业提供包括设计、信息、研发等内容的全方位服务。第三要加大对科技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2005年,温岭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市GDP的0.97%。而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多个创新型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3、缓解企业融资难。要改善金融服务,建立多形式信用担保机构,加强担保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出台担保业相关政策。完善担保机构信息管理、信用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缓解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之一。产业投资基金将向社会募集的资金投入到发展前景广阔、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不但可从资金上扶持企业发展,且可以强化监督,帮助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增强其风险控制能力,改进经营管理,促使规范运作。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发挥政府桥梁和纽带作用,增进银企间的相互了解。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备的企业信用档案体系。
4、加大职工培训力度。首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工人基础。温岭职业教育落后,随着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和公共教育经费增长,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温岭机电产业集群发达,要据此调整人才比例。目前机电、水泵制造业仍停留在机床手工操作的初级阶段,发展数控先进加工技术是必然选择。要重点支持数控培训教育机构,给予政策优惠。解决培训教育的融资和土地。其次发挥政府对企业技能人才培训的主导作用。玉环县为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出台《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规定对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进行补助;从企业中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由县财政统一管理使用,专项用于职工尤其是一线工人教育和培训。政府还组织职工的技能竞赛。第三应当鼓励企业与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适用型人才。国外如意大利企业对职业技术学校给予的资金赞助和技术支持要比政府多得多。
5、全力支持会展服务业。政府要在招展、宣传、审批、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要依托机电、塑料、工刃量具等产业集聚地、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建设永久性会展场馆。学习义乌,形成有温岭特色的地方产品展会,挑选有相当规模、信誉卓著的企业,组织上、中、下游的各类产品入会。依靠专业协会组建会展服务公司,为参展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会展业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引进广告设计、策划、律师、税务、商务服务、物流、网络信息、金融、保险、信用担保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会展一条龙服务。通过本地市场窗口对重点展会的质量、企业、市场交易量定期进行宣传。
6、以扶持政策推进服务业发展。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应允许鼓励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认真贯彻浙江省地税(2005)2号《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税收减免等政策。积极鼓励工业企业投资生产性服务业。政府应如同扶持工业一样,增加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额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王英础 程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