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委员 >> 委员风采

二十年艰辛 二十年激情——记台州奥利莱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小冬

发布日期:2006-05-10  来源:温岭日报 

成功光环背后:一波三折创业路

    步人新世纪,奥利莱鞋业已经是一家集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固定资产近1.5亿元,年产注塑皮鞋1300万双,产品畅销美国、欧洲、中东、南非、日本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型企业。今天的奥利莱不仅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而且在温岭的工业企业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然而,就在这成功的光环背后,却是林小冬一波三折的艰苦创业之路。
    1982年,林小冬从朋友处借了2万元,办了个家庭作坊式的凉鞋厂,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但是一场大火,给了刚起步的林小冬当头一棒。
    一天夜里,邻居家起火,火势迅速蔓延。殃及到小冬的制鞋作坊;几乎在顷刻间,所有的制鞋工具和材料被大火烧得一干二净。一场大火让刚刚起步的林小冬回到一穷二白,还赔上了借来的钱。但林小冬不甘就此罢休,他咬咬牙,另起炉灶,在白云山脚下造了一座简易厂房,重整旗鼓。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小厂初具规模。1987年,他与上海东海皮鞋厂联营,学习上海的先进技术,购置机器设备,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档次,生产形势越来越好,企业也通过了标准计量验收,获得合格证书。许多客商慕名而来,先交钱、后提货,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在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市场中,该厂生产的“佳友”牌凉鞋颇有声誉。
    正当他的事业蓬勃发展之时,想不到又一场无情的大火降临了。1992年1月18日傍晚 7时左右,因安装在厂外的电线短路,引燃了油毡厂棚,厂棚下堆满易燃鞋料,烈焰滚滚,火魔狂舞,救火群众根本无法接近。消防车接到火警后立即赶来,却在途经一座桥梁时,因桥板断裂陷入桥面,无法及时赶到。人们几乎眼睁睁地看着鞋料、机器设备、厂房被火魔吞噬。当时的惨景真让人心碎欲哭。有人说:林小冬这下子完了。
    然而大火烧不死林小冬的创业心。林小冬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林小冬说:“我的魂都系在办厂上了,困难是靠人克服的,厂一定要办下去。”当时,恢复生产最困难的是30多套铝制鞋模全部变形或熔化。这30多套鞋模,每套10多只,共有300多只,每只都是林小冬亲手制作的。这些鞋模叫别人加工难度很大,技术要求高,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师傅,况且时间也不允许再拖,没办法,林小冬只好自己动手,将300多只毛坯模具用锉刀日夜不停地控,整整用了十多个日日夜夜。吃饭时间到了,他嫌热菜热饭吃起来费时间,叫妻子买来蛋糕、馒头吃几口充充饥。天气寒冷,别人穿着厚毛衣还直打哆嗦,他却穿着单薄的衬衫锉得浑身是汗。

“我是老板,更是社会一份子”:认真生活才是快乐之本

    在许多人心目中,一个拥有上亿元资产的大老板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然而对于林小冬来说。事业的发达远没有生活的幸福来得重要。直至今天,林小冬也不愿离开牧屿这块生育他的土地;每当走上街头,有乡亲和自己打招呼、聊家常的感觉是林小冬最留恋的;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在告诉自己:我是企业老板,更是社会的一份子。
    “这么多年来,事业成功的林小冬经常告诫家人,要勤俭节约。但在捐资助学、扶贫济困上,林小冬却一点也不吝啬。从1997年起,林小冬就与渚里小学的两名贫困生攀上了亲,资助他们每人每年 600元学费。1998年初,通过镇妇联和牧屿中心小学的牵线,他又与牧屿小学的4名贫困学生结对。同时,林小冬还照顾起了村里的李香姐、蔡崇亭两位孤寡老人的生活。每年端午、中秋节,他都要上门看望老人,送点礼物和生活费,让老人平时买点好吃的。老人生病了,他帮着联系医生。两位老人的心头暖暖的,逢人便说:“小冬真是个好人哩!”
    林小冬对社会、对他人的这份真诚延伸到了企业的管理中。作为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林小冬是严肃认真的;但作为企业的“一家之长”,他的认真中又透着仁爱。在他的眼中,无论是本地职工。还是外来民工,都是他的“家人”,他尊重他们的劳动,关心他们的生活。
    1996年11月22日夜10时左右,林小冬坐在办公桌前处理事务。忽然,一个职工急冲冲地跑来报告,“林总,云南籍职工向安云胃出血,病情危急”。林小冬腾地站起来就往外跑,说:“马上送医院。”他和副总经理蔡新华一起开车把病人送到市第三人民医院,经医生检查,病人是第二次胃大出血,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林小冬急切地拉住医生的手说,不管用多少钱,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挽救病人的生命。并掏出自己的钱交了住院费。手术中,向安云又发生出血,医生说病人急需输血,但医院的血库没有这种血型的血,必须向市第一人民医院购买,林小冬二话没说,立即赶往温岭,等病人手术结束已是下半夜三四点钟了。这一夜、林小冬几乎没合眼。

“奥利莱”的成长:从一个高品质的老板开始

    如果说,林小冬勤奋的本性奠定了奥利莱成功的基石,那么他那种敢抓机遇的睿智则为企业的成功创造了必然。
    上个世纪80年代,林小冬正是抓住了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机遇,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林小冬说,尽管当时他对“市场竞争”这个新名词也有些顾虑,但他还是决定积极主动地去迎接这场经济大潮。为了走出有货就卖给国营百货公司的固定模式,林小冬跑遍了全国,摸市场行情、搞推销,就在大多数企业还在为市场经济的到来不知所措的时候,林小冬已经对企业的销售从理念上做出了彻底的调整——从等买家到找买家,本着这种销售理念,林小冬和他的企业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转型,也是最关键的一次转型。
    1993年,奥利莱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林小冬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台商的投资,中外合资台州奥利莱鞋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奥利莱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快车道。2001年,公司主导产品注塑皮鞋销售总额已达18894万元,“澳莱”品牌注塑鞋冲出了国门,奥利莱成为了我市的重点出口创汇企业。
    2002年,公司审时度势,从国外引进了冷粘鞋生产线,到年底实现了3条冷粘生产的规模,从而开创了温岭人做冷粘鞋的历史,并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公司新的经济增产点。2002年公司实现了工业总产值2.009亿元,自营出口1553万美元,创利税1168.2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在台州同行业中名列第三。
    2003年,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公司“澳莱”品牌获得了浙江省著名商标,“奥利莱商号”获得浙江省知名商号。荣誉和数字是抽象的,事实是形象的,公司的飞跃发展无不体现全体员工与时俱进,超前意识,公司的巨大变化无不令人振奋不巳。
    从一个仅有10多名职工的作坊式家庭工厂到拥有固定资产1.5亿元的现代化企业,在保证质的同时,奥利莱成功地实现了量的扩张。但在林小冬看来,这仅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步。他认为,一个企业发展得好不好,除了看经济指标,更重要的还是要看是否做到了对社会的责任。现在摆在奥利莱面前的是如何形成企业的品牌文化,如何通过提升队伍素质和产品质量,来实现质的飞跃。为了这个目标,2003年,公司在泽国牧屿机电工业集聚点征地150亩,投资6000万元实施技改,工期工程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预期目标;2004年,总计22500平方米的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用林小冬的话说,就是几年不赚钱,也要把品牌做好;不仅要把奥利莱自己的品牌做好,而且要在温岭制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中发挥好行业龙头的作用。
    关于奥利莱的明天,林小冬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那就是等在国外学工商管理的儿子回来,在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规划上有更大幅度的创新。
    经历艰辛,林小冬用毅力和智慧铸造了事业的辉煌;挥洒激情,真诚与信念谱写了他人生的不凡篇章。因为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奥利莱的明天会更好。(庞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