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市建筑业发展 努力向建筑强市迈进

发布日期:2005-7-21 00:00:00 来源:市政协办 

    我市建筑业发展历史较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大军。1997年,我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进入了全省八个建筑大市行列。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建筑业发展,市政协组织部分相关政协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赴省建设厅建筑业管理局听取意见,赴绍兴、诸暨、象山等先进“建筑之乡”学习取经,赴武汉、南京等我市建筑企业相对集中地走访考察,并召开多个不同对象、不同规模的座谈研讨交流会,努力了解我市建筑业的综合实力,把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积极应对,明确发展思路,促进我市建筑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努力向建筑强市迈进。
    一、我市建筑业发展现状
    1、建筑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以2004年为例,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93.3亿,比上年增幅达36.5%,占台州市建筑业总产值的近三分之一;实现利税5.1亿元,增幅为26.7%;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1.6亿元,增幅为32.6%,占全市GDP的7.4%,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建筑业已成为富民强市的优势产业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全市建筑施工队伍不断壮大,在创造就业岗位,特别是吸纳和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实现资本积累、改变城乡面貌、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我市共有建筑施工企业70家,其中建筑企业61家,市政、水利、电力等施工企业9家。70家企业中,一级企业9家,二级企业15家,三级企业46家;总承包企业38家,专业承包企业29家,劳务分包企业3家。全市年均从业人员7万余人,人均劳动生产率达12.6万元。
    3、建筑业已成为具有活力的传统产业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壮大,我市建筑施工队伍突破了过去队伍结构单一、经营范围狭窄的状况,已发展成为集科研设计、建筑安装、装饰装璜、构配件生产、机械制造、设备租赁、车辆运输等门类众多、专业配套的建筑大军,涉及领域扩展到公路、铁路、港口航道、水利水电、电力、矿山、市政公用等各类工程建设,并涉及电力能源、电子产业、建筑建材、宾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经营业务,形成了一业为主、多元并举的经营格局。特别是我市红火的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在我市注册的20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其中11家的法人代表(或大股东)是原建筑企业的经理或项目经理。同样,在20多家二级以上资质的施工企业中,就有12家兼营房地产开发。
    4、建筑业已成为前景广阔的绿色产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仍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经济自主增长的活力较强。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将加速推进,奥运、世博等重大项目也将加紧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将出现更大的发展力度和更大的发展规模,宏观调控初见成效背景下的新一轮经济建设热潮在全国各地兴起,都为我市建筑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针对我市实际而言,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趋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使得建筑业作为一项“绿色产业”,“人带出,税带进”的优势更加突出。
    二、我市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2004年,我市建筑业所产生的地税为1.4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的12.6%,二级以上建筑企业大都是纳税大户,如曙光建设集团仅2004年就上缴市地税1400万元。据对近年地税纳税大户前100名进行统计,2000年,建筑企业占了22家,房产公司占了10家,工业企业占了24家;2001年,建筑企业占21家,房产公司占13家,工业企业占19家;2002年,建筑企业占17家,房产公司占12家,工业企业占25家;2003年,建筑企业占25家,房产公司占14家,工业企业占20家;2004年,建筑企业占23家,房产公司占20家,工业企业占22家。5年平均,地税前100名纳税大户中,建筑企业占了21.6%,房产公司占了13.8%,工业企业占了22%。在全市13000多家企业中,70家建筑企业中能有如此数量的企业挤入前100名,足以令人刮目相看。但建筑企业一直以来没有享受过工业企业同等优惠政策,基本上靠企业自主经营、拓展业务、壮大实力。
    由于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得不到重点培育扶持,不能像工业企业一样,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方面享受到“一厂一策”待遇,更不可能像绍兴、象山等“建筑之乡”一样,大型建筑企业负责人优先推荐参评劳动模范,先进企业获得政府专门设立的“贡献奖”、“开拓奖”、“优质奖”、“升位奖”、“上市奖”等荣誉和奖励,建筑行业得到政府与时俱进的政策扶持。
    今年5月通过评审的我市七大支柱行业发展规划,没有列入建筑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没有建筑企业参加。作为“工业服务年”和“项目推进年”,市领导联系的“七重”项目,没有列入建筑企业。与各“建筑之乡”相比,相对重视不够,使我市建筑业整体发展势头有所缓减。
    2、支持不力,环境不佳
    土地审批等方面受到制约,绝大多数建筑企业无法兴建自己的办公楼,只能靠租赁房屋,办公场所设施与企业实力不相称,在业主前来进行企业实力考评过程中,明显处于劣势。由于缺少堆放场地和仓储场所,建筑材料和大型建筑机械无法集中堆放,统一管理。
    建筑企业承接一项大工程,往往需要垫付几百万乃至几千万资金。由于缺乏土地证、房产证等资产担保,导致企业融资困难,资金不足,直接影响市场开发开拓。
    业主拖欠工程款问题积重难返。目前建设项目规模大、投资多、周期长,业主筹集建设资金不足,造成工程款支付难到位,拖欠现象普遍。加上施工企业承接工程业务要交纳履约保证金、欠薪保障金等负担较重,企业正常运转比较困难。
    工业企业建筑施工无序管理是市内建筑市场管理的难点。不少工业企业一经立项报批,就开始施工建设,没有严格按进场交易、公开投标、选择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聘请监理、申请质量安全监督、办理施工许可证、进行竣工验收等建设工程程序办事,给建设工程留下了质量安全隐患。
    社会评价存在着一些偏见,不少人往往仍以“包工队”“包工头”来看待建筑企业和公司经理,而不了解建筑企业目前的规模、档次与实力。更不清楚曙光集团、华泰、中博、田洋公司全年施工产值均已突破10亿元,其中曙光建设集团一年就完成产值13亿元。华泰公司在浙江进鄂企业中首屈一指,创造了多个第一;5月13日的《武汉晨报》以《建筑大亨:亿元奠基“第二战场”》对中博集团董事长陈于玲的创业历程和发展宏图作了长篇专题报道,都令人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感。
    3、总量不大,实力不强
    作为建筑大市,纵向比年年有发展,产值、税利增幅均在20%以上,但横向一比,差距很大。我市在全省8个“建筑之乡”中排名第7,但施工总产值不到排名第6的萧山的一半,只有名列前茅的上虞的四分之一,与原来不相上下的县市已拉开了距离和档次。
    建筑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活”、“专而不精”的现象依然存在。我市现有一级资质的大企业9家,但没有特级企业,也缺乏向特级企业冲刺的基础,更缺少航母型的企业集团,无法与中天、宝业、广厦、龙元等大型企业相抗衡。开拓市场缺乏竞争力,即使在市内,几个标志性工程如市行政中心、商会大楼、广电大楼、法院大楼均被市外进温企业中标承建。在省外市场,由于我市企业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效应,也难承接省市级重点工程、标志性工程和科技含量高的知名工程。挂靠外地企业,造成业绩与税利的外流。
    我市现有二、三级资质施工企业61家,从量上看已不少,但结构仍不合理,涉及专业承包的面不广,专业单一,缺少兼营增项资质。尤其是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等专业企业少,资质偏低,难以适应当前国家投资重点和基础设施投入所具备的工程业务承接条件。专业施工质量、工艺一般化,品位不高,知名度不够,市外市场开拓较难,发展缺乏后劲。
    三、加快我市建筑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把发展建筑业放在突出重要位置
加快我市建筑业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紧密联系建筑业实际,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建筑业发展大局,并以此来科学谋划未来,创新发展思路,实现建筑业的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制定发展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建筑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发展活力。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尽快确立并努力实现“建筑强市”的战略目标。
应深入开展建筑业发展的战略研究。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编制建筑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把握行业发展现状,科学预测发展变化,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全局性和指导性,使“十一五”规划有效指导建筑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引导建筑企业制定自身发展战略。建筑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一定要制定富有特色、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交流,使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 建筑企业负责人更多地了解建筑业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新信息,加强理性思考,注重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来研究谋划我市建筑业的改革、发展和创新。
    应尽快出台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今年以来,上级政府决心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形势喜人,态势逼人。上半年,省政府将召开加快建筑业发展大会,会上将提出建设建筑强省的战略目标,并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台州市政府已把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正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台州市委蔡奇书记在5月18日的建筑业、房地产业企业家恳谈会上明确表示“对建筑业寄予厚望”。我市作为台州唯一的“建筑之乡”,应尽早确立由“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迈进的战略目标,并尽快出台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推动我市建筑行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转变,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产业带动能力和贡献率再上新台阶。
    市政府要高度关注建筑业,像抓工业一样抓建筑产业的发展。要给建筑企业应有的地位,比照工业企业,享受相应的政策待遇和荣誉奖励。要出台“一企一策”政策,扶持一批重点建筑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一级企业走集团化、规模化、多元化经营之路。有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使他们真正起到建筑业龙头作用。目前曙光集团、古今集团已分别走到了我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的前头。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形式,组建企业集团,不断壮大企业实力。中小型企业要向专业化、技术型发展,争取有更多的企业入选台州市十强总承包、十强专业承包、五强劳务分包企业。
    应加快建筑业大厦建设。目前我市建筑企业绝大部分没有办公用房,要求筹建建筑业大厦的呼声十分强烈。这既是对内加强管理的需要,也是对外树立建筑强市形象的需要,同时也是对企业在开拓市外、省外市场业务的实力支撑。建造建筑业大厦,还有利于企业间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有利于留住企业。充分利用建筑企业资金实力,建筑业大厦一定能成为温岭城市化建设的一大标志性工程。
    2、加强服务,为建筑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我市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建筑业的管理和服务,要深入基层和企业调查研究,在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瓶颈、企业发展难题上下真功、觅良方、见实效。要认真研究有关扶持政策,主动为企业提供全程、便捷、高效服务。在事关建筑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上要不遗余力,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及时为企业传递相关信息,开展有效服务。
    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既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扰乱建筑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更重要的是必须完善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严加防范。要进一步规范招投标行为,修改完善我市招投标管理规定和评标定标办法。推行无标底招标,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安全经费的预算投入,引导企业合理低价中标。要逐步完善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 既开放市场,又规范管理,对不讲诚信、严重违规违法和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施工企业要严肃处理,予以清退或停止承接业务。要完善信用体系,在建立企业履约保证金、欠薪保障金制度基础上,建立业主工程款支付履约担保制度,切实解决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问题。
    技术进步是建筑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要把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结合起来,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强化“科技兴业”意识,推广应用新技术。要使建筑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步伐。
    强化“人才兴业”意识,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造就一批懂得市场规律、精于经营管理、具有奉献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努力建立一支高学历、懂法律、会外语、善管理的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全面塑造技术高、作风正、专业精、敢打敢拼、纪律严明的职工队伍。劳动人事部门要尽力为建筑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便利,为专业人员申报注册建造师、工程师等加强服务,对一些自学成才的乡土人才要网开一面。市政府可考虑与有关高等院校合作,举办建筑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选送一批企业家进行培训,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从建筑业发展趋势看,建筑企业必将逐步从垫资施工转向以投融资承揽建设任务,逐步向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过渡。要帮助企业与银行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可以通过银企结盟,以及与投资企业联姻、股票上市、建立担保基金等途径,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水平,提高企业资金周转能力,壮大企业实力。
    我市建筑企业多为“外向型”企业,目前共有35家企业在市外省外承接业务,完成出省产值58.66亿元,占总产值62.9%,市外产值要占总产值的80%以上。现在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甚至以返还一半的条件,吸引企业在施工当地交纳所得税。如果我市的建筑企业家们淡化了“热爱家乡、回报桑梓”的信念,而是“哪里方便合理,就在哪里交纳”,就会造成我市税源流失。税务部门要应在服务温岭建筑企业、确保所得税全额缴在注册地多动脑筋,多下力气。
    3、正确引导,全面推进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应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建筑市场,不断扩大市场规模,积极实施大市场战略。要抢抓机遇,积极开拓市外省外市场,寻找新的建筑经济增长点,要找准企业与市场结合点及经营开拓的切入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坚持“重点突破、辐射成片、前伸后延、内外并举”的策略,加大力度发展规模市场,进军热点市场,开发新兴市场,拓展海外市场。
    要引导企业针对国家投资重点的变化调整市场的主攻方向。在区域分布上,要把开拓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城市、省会城市建筑市场作为重点。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为契机,力争在北京、上海两个全国最大的建筑市场份额得到明显提高及长三角地区市场的稳步增长;以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契机,积极开拓冷僻市场,减少空白点;以巩固湖北、安徽等传统市场为契机,逐步向周边地区延伸,加快发展中部地区市场;以中国加入WTO为契机,重视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在专业分工上,要发挥古建筑、地基基础等我市的专业优势,重视发展钢结构、装饰、隧道等专业,并逐步向市政、交通、水利、矿山、电力、通讯等专业延伸。引导施工企业把承接业务重点从政府工程为主逐步瞄向民营企业工程,争取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挖掘建筑产业新的增长点,把我市工业园区的工程项目和石雕行业纳入管理范围,增强建筑业发展后劲。
    应引导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改变单一施工模式,逐步向两头延伸,前面延伸到设计,后面延伸到科研和构配件生产,形成设计、施工、监理、科研、生产多元化经营为一体的态势。鼓励发展房地产和建筑建材、设备租赁、休闲服务等二、三产业,实行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不断丰富我市建筑经济内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