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非典疫情,使大家都认识到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目前,我市拥有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机构各1家,镇、街道公共卫生服务机构16家,三级医院1家,二级甲医院3家,其它市级医院3家,上规模民营医院2家,镇、街道卫生院32家。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已得到控制或基本消灭,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寿命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至现在的71.8岁,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全球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进行排序,我国被排在第144位,比印度、巴基斯坦还要低。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经费绝大部分是由政府承担,即使是一些不发达国家,承担份额也达到60%。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浙江省各地卫生事业经费支出占政府预算支出的比重约5%左右,个别县市达8%,虽然逐年增加了卫生事业经费绝对额的预算份额,但卫生事业经费占政府预算支出的比重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4年,我市用于卫生事业经费的预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约为5%。 公共卫生经费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建设。在2003年非典疫情预防过程中,虽然我市医疗技术力量雄厚,预防保健体系基本健全,但公共安全体系的薄弱环节的已显现。一是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二是公共卫生资源整合和协调性较弱;三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四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五是市民欠缺卫生预防知识。共发生传染病、流行病疫情,没有得到及时控制,人民的健康就得不到有力保障。因此,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建立和健全权威的应急指挥系统、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统一的预防控制系统、有序的医疗救治系统、高效的卫生监督系统和科学的绩效评价系统。
1、加强领导。公共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属政府的职能,应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将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市卫生局应从过去办医院向现在管医院转变,不当“医院总院长”,把主要精力放在监管医疗准入、规范和公共卫生事业上来,引导医院在市场调节中走多种模式的集团化连锁经营,这样既可横向强强互补联合,更可鼓励纵向强弱兼并壮大,当突发疫情或应急事件时,能够形成一个有序的医疗救治系统;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权威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全市预防控制网络、卫生监督网络、监管责任网络等“三张网”建设,并以监管责任网络建设为抓手,以绩效评价活动为载体,形成统一的预防控制系统、高效的卫生监督系统、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
2、加大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市财政要建立公共卫生建设专项经费,重点用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公共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要求,卫生事业经费支出占政府预算支出的比重应达到5%,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对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比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基本业务经费由财政预算安排,其有偿服务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不冲抵财政拨款。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费用由财政予以保证,实行“收支两条线”。应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建列入“十一.五”重点工程项目,支持并启动卫生监督大楼搬迁项目建设。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也要投入适当比例的卫生事业经费,保证各镇、街道公共卫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真正把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3、优化资源配置。对于政府所办的各类医疗机构进行资源结构调整,各镇、街道仅设1家卫生院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把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政府所办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对区域性重复设置的医疗机构,平稳有序地改制为民办或民办公助的非营利性、营利性医疗机构或老年护理康复服务机构。通过卫生资源结构调整,一方面加快存量资源向公共卫生领域的转移,将退出的公立医疗机构的国有资产,投入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将预算经费从退出的公立医疗机构集中向公共卫生领域投入,确保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配套经费的足额到位。同时,按照全市卫生发展规划的要求,改革现有村级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模式,以村或社区为依托,市场准入为抓手,搭建适应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的村级兜底网络,改变现有由行政命令撤并而成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突发疫情面前麻木、混乱甚至开倒车的局面。
4、重视宣传教育。要加强全民公共卫生道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使广大群众讲究公共卫生,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环境。这项工作新闻媒体要宣传,学校要落实,卫生行政部门更要大力加强健康教育中心建设,以健康教育中心为抓手,推动和促进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以新闻媒体为载体、以行政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社区和村委会为依托的卫生科普宣传网络,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公共卫生安全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