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良华:我市道路交通管理难点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发布日期:2005-3-20 00:00:00 来源:市政协办 

    近几年来,我市道路里程有了长足的发展,道路等级有了较大的提高,路网结构渐趋合理,通行能力大幅提升,全市可通车公路达1408.12公里。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购车能力不断提高,道路发展仍相对滞后于车辆的发展。截至2004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约23.5万辆,机动车驾驶人达19.56万人。各类机动车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人、车、路的不调和矛盾随之日益凸现,停车难的问题已成为“城市病”;随着公路等级提高,车辆结构的提升,超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成为交通安全的罪魁祸首(约占交通事故的70%)。
    “停车难”和“超速”两大道路交通管理难点问题,已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成为我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瓶颈”,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市“停车难”、“超速”问题的成因
    “停车难”、“超速”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发展的原因:
    1、从规划与建设上分析。由于我市城镇建设起步迟发展快,其外涵发展与内涵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差距较为明显,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其特点表现为:1.老城区规划停车位明显不足。特别是人民路、太平路、万寿路等道路常发生周期性拥堵。2.规划的停车场地移用严重,如人民医院前的人本超市、购物中心的三和超市,不但占用了规划中的停车场地,还吸引了大量的购物车源,形成物流集散地。3.变更建筑物规划用途。有的新建筑业主报建时是写字楼,而实际使用时,有的作了大酒店,有的成了娱乐中心;有的将小区内的停车库改为商业经营场所。建筑物经营性质发生变化,小区停车位不足,人为地将停车推向公共场所。4.可用停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虽然一时不可能在城区挤出专门用于停车场建设的用地,但充分利用空闲地缓解燃眉之急还是有路可行。比如:东门村村部对面树场等空闲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5.道路建设与安全设施建设不够同步、协调,个别限速标志设置欠科学合理,道路平交路口过多且不明显,机非混合严重,从而使驾驶人难以把握。
    2、从管理角度分析。我市道路交通建设速度加快,道路等级提升,车辆整体性能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1、现有的管理机制不适应道路建设发展要求。发展计划部门、规划建设部门、交通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有各自的职责,在具体工作中,由于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工作不能及时衔接,导致建、管脱节的现象难以消除。如在审批大型建筑物、住宅小区项目、市政道路改造及道路建设时,虽已认真采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但在实施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和管理不到位,道路建设与道路管理要求不配套的矛盾仍然存在。2、管理能力滞后于道路发展。现有的管理力度还不够强,执法水平还不够高,打击违法行为的震慑力还不够大;3、管理队伍的现状滞后于车辆发展。现有管理警力匮乏,科技含量不高,管理素质欠强,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4、交通安全设置滞后于行车规范要求。现有的交通安全设置不够规范,混合交通较为突出,道路的标线标志还不够完善。
    3、从主观与客观上分析。从主观上看,交通法律意识淡薄,行人和驾驶人交通违法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2004年车辆违法案件有143686件,占总机动车辆的61.14%。有的驾驶人不管可停不可停,不管影响不影响道路通行,我行我素,造成停车秩序混乱;有的货运车辆特别是工程车、短途客运车辆和出租车驾驶人受经济利益驱动,为了多赚运费,便以提高车速为手段,在道路上你追我赶,多拉快跑,超速行驶;有的酒后驾车、疲劳行车、违反交通信号超车,引发事故;有的只追求时间就是金钱,却忽视安全就是生命,拼车辆性能拼时间超速行车;有的寻求心理刺激,开威风车,超速行驶;有的缺乏交通常识,不熟悉交通信号,不注意交通标志,盲目超速。从客观上看,我市现有停车位的建设远远滞后于汽车的增长速度,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造成停车难在所必然。另外,停车场地的使用尚未遵循市场规律,车辆长期免费占用停车位,加之现有停车场地离人流、物流区域较远,且缺少停车引导系统,大大降低了停车场地和临时停车泊位的利用率和周转率。再次,道路等级上升和车辆结构性能的提升,为车辆超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二、对我市解决“停车难”、“超速”问题的对策
    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也是生产力。切实解决好“停车难”、“超速”的问题,对于推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治安、打造“平安温岭”、提升城市品位、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建议:
    1、适应车辆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停车产业化之路。停车难的问题必须通过规划调整、完善机制、增加投入、加强管理的方法才能予以解决。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停车难的还有一条途径在于发展停车产业化,这也是国内特别是国外普遍采用卓有成效的做法。一是完善机制,积极引导。市政府要出台“停车场规划建设和机动车停放管理办法”、“金融信贷、税收政策优惠”的政策,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调动各方投资的积极性;要制定停车场地建设的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引导社会个人利用现有的资源,采用新建、改建、扩建等方法,开辟停车产业化之路;要鼓励投资者采取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停车场地,如路边式、广场式、地下式、立体式的停车场地,有自走式、机械式、自走机械结合式的存车方式,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先集中一个地段,集中一个区域,以点带面,推行停车产业化经营与管理,有效解决当前停车难的问题;要完善停车场地的协调管理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规则符合企业性质的现代管理机制,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下,集管理与服务为一体,规范停车产业的经营行为;要完善车流量大的经营单位自主解决停车场地和准入的机制,尽可能减轻其周边停车压力,以免影响道路通行。二是实行有偿停车,均衡资源利用。除城市规划留足停车场地,保证今后车辆发展需求外,还要对现有停车场地进行有效利用。要树立“停车也是消费”的观念,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差别费率和累进费率的原则,坚持统一管理,制定停车收费办法,实行有偿停车制度。在价格定位上,应以市场为导向,收费价格要适合一般大众消费水平,并根据区域制定停车差价,实行限时停车,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停车分流。
    2、加强交通秩序管理,促进停车、行车规范。一是要加大执法力度,从严查处违法行为。强化路查密度,加大打击力度,集中整治超速行驶和乱停车违法行为,形成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从而起到教育和震慑作用。二是要联合执法、综合治理。要集中清理移用停车场地、改变建筑用途、占用道路设摊等不当做法,采用“逐步归位、自主消化、规范设置”的方法,促成有限的停车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三是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管理效能。倾斜经费,大力引进性能稳定效果明显的高科技产品;科学使用,提高管理的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建立平台,提高依法处罚到位率。四是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增加管理力量,扩大管理覆盖面;开展执法教育,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提高执法素质,增强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能力。
    3、加强法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持之以恒,才能逐步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建立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联动的宣传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文规定,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有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义务。因此,各级政府和各单位必须转变观念,把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列入重要工作中,建立完善群众安全教育的工作机制,强化群众教育方式,促进文明交通观念的形成,从根本上提高交通参与者的素质。二是要广泛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当前,公安部在全国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即: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其目的就是要在公民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交通安全行为规范。各单位要积极发动,配合主管部门开展此项工作,通过观看警示光盘、发送安全资料、现身说法、图片展览等多种宣传形式给公民灌输安全知识,使公民真正入心、入耳,彻底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和驾驶人的安全观念,并以此为起点,经常性加强对公民的教育,促进我市良好交通环境的形成。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市交警大队教导员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