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镇地处温岭市西部,属于近山区地带,在历史上很少出现洪灾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近年来,尤其是抗台抢险过程中,不断有群众反映大溪镇内已出现较大范围的洪涝灾害,严重影响着灾区经济的发展、群众的生产和生活。2005年12月2日,政协大溪镇工委在镇三楼会议室召开了“关于大溪低洼地段洪灾问题”的座谈会。会上,认真听取了部分政协委员、建城区范围内六村居书记和主任以及供水公司、规划所、土管所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充分认识到洪涝灾害不断加剧,危害程度不断加深,亟需得到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及早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予以解决。
一、洪涝受灾的现状
近年来,大溪镇建城区范围内的大溪、水仓、宜桥、后岸、下村、双凌等6个村居,遇强降雨天气地段积水,洪涝灾害影响居民生产和生活较为严重,并趋加深和扩大。灾区有2149户居民,常住人口6733人,其中处于低洼地段的达584户,共1415人,涉及居民房屋714间,建筑面积达28956平方米。
据调查,灾区的土地明显沉降,区域范围已达2442020.4平方米(计3661.2亩,其中耕地面积820.2亩),初步估算与原高程相差1米多,并每年以近10厘米继续下沉。大面积土地沉降的出现,低洼农田数量日趋扩大,道路积水日益严重,房屋进水逐渐加深,危房数量时日增加,桥梁、地下管线不断损坏,地表水位不断上升,排水不畅等,严重影响着灾区群众生活和生产,影响社会的稳定。
尤其是遇台风、暴雨等自然现象,沉降地带的积水现象更为突出,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交通造成环境恶化,还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如大溪供水公司机泵房被淹,无法开机供水,使居民用水发生困难;殿下村的110变压所机房被淹,靠消防队调用水泵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抽水,才能保证正常供电。另外,104国道两侧的仓储单位和企业仓库,由于地势较低每次洪水袭击都严重受淹损失惨重。
二、发生洪灾的主要原因
分析大溪洪涝灾区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影响:
1、"降"---土地大面积沉降。建城区内大溪、水仓等六个村居均为经济发达村居,且处于镇中心位置和城郊结合部,有能力自建地下水供水设施,采用地下水供水比大溪自来水供水公司早好几年,因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居民的饮用水仍以地下水为主,由于长期使用地下水,虽有富足的地下水资源也难以均衡地下水的取补,自然补水跟不上取水的需求,加之用水价格的差异(自来水价格是地下井水价格的3-4倍),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不愿改用自来水,也增加了地下水的采用量,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出现较大范围的土地沉降。
2、"堵"---排水渠道堵塞。104国道、甬台温高速公路及大溪镇城区登云路、方山大道横贯大溪境内,均为南北走向的主要交通大道,这些道路受建设资金的限制及规划不够到位的影响,设计的涵闸、过路桥洞数量有限,且口径较小。加之在城镇建设中地下排水阴沟等设施没有统一规划建设,无法起到很好的排水、泄洪作用,导致由西向东的流水不畅。尤其是遇台风、暴雨等自然现象,这些设施远远满足不了排洪的要求,随之就出现了严重堵水现象。另外,上述各道路建成已久,有些涵闸、桥洞年久失修堵塞严重,于是形成"堵-挤-更堵"的恶性循环状态,日积月累,也已逐渐危及到交通道路的安全、有序通行。
3、"小"---地貌蓄水能力小。地面下沉容易引起地表土质疏松、表土塌陷,进而导致河床淤积,河面变窄,排水渠道(沟)变小,加上违章填河、河道两旁违规建筑、挖土填池塘等现象屡禁不止,使河网蓄水容量大为减小,抗洪排泄能力减弱,洪灾积水日期增加,淤泥沉积进一步缩小蓄水容量。
4、"控"---水利调节失控。太湖水库蓄、排水的调控直接受市"三防"指挥部的指挥,我镇无权管理。太湖水库原以灌溉为主,现为主要供应下游大溪镇、横峰街道和城西工业城的生活和生产用水为主的机制变更,使水库的蓄、排水调控更趋注重经济利益。水库管理处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平常舍不得放水,当在暴雨来临之际,为了大坝安全,便会开闸放水,使下游本受洪水淹没的居民"雪上加霜",严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太湖水库大坝宽度较大,抗承压能力不强,很难用加高大坝坝堤来满足更多的蓄水量,泄洪增加洪区的受灾程度,两者的矛盾都是客观事实,对此,大溪一直受此棘手问题困扰,无法合理解决。
三、解决洪灾的建议及对策
大溪镇部分洪灾区的存在,既有自然因素,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所致。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致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洪涝积水是一种急变的自然灾害,致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蓄水能力不强和排水不畅。我们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尽早采取果断措施,综合治理洪灾问题。
1、"关"---关闭地下井。鉴于造成地面沉降最致命的原因是地下水过度开采,因此,必须坚决尽早关闭地下井,禁止开采地下水。一是开展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转变思想观念。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他们真正了解地面沉降灾害的特点和危害,以及关闭地下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全面引进自来水,确保自来水供水质量。要管控好自来水的价格,提高供水质量,让群众放心饮用质优价廉的太湖水,有效解决广大村民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三是制定供水政策,积极引导群众饮用自来水。考虑供水价格的差异问题,应当制订一个引导政策,让群众的实际损失更小。可制定一个三年供水差价政策,调动群众饮用自来水的积极性,逐年均衡供水价格。
2、"疏"---排洪渠道畅通。针对河床上升、河面宽度变窄、水渠(沟)变小等问题,应采取河道疏浚,拆除河两岸违章建筑,拓宽河道等方式,提高排水泄洪能力;可采用河两岸植树种草等措施加固河沿,防止水土流失,与建设生态大溪工作相结合;对被堵的涵闸、桥洞等,进行及时疏通,保证其水流畅通。要严格按照《水利法》的规定,对侵蚀河道的建筑进行清理登记,依法予以严肃处理。此外,在今后的城建规划中,必须统盘考虑排水、排污、泄洪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排放泄洪能力。
3、"改"---以"村村新"建设为契机,改变灾区的现状。要把"村村新"建设与抗洪排涝工作结合在一起,做到同部署、同计划、同落实。要抓住"村村新"建设的良好机遇,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对原沉降地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通过"集镇村改造"、"村庄整治"增加排涝设施(如增设排涝管、泄洪渠,改善管网,整治河道等),改造堵水桥梁,加高沉降区主干道,以此改善"低洼住户"的生活、生产条件。另外,要积极向上级争取优惠政策,对部分沉降地进行系统规划,可采取挖塘挖湖,开发沉降田、沉降地,用水产养殖和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鼓励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以此来提高土地附加值,美化居住环境。
4、"建"---建设排洪设施。减轻洪涝灾害,必须要搞好排洪设施建设工作,提高排洪能力。一是要认真分析大溪境内的水利设施的现状,根据财力状况,新建改建排洪设施,解决泄水"堵头"。二是根据城镇建设规划,改建移建低洼地段的居民住宅,减少低洼区域。三是在太湖水库增容上做文章,减轻泄洪危害程度。太湖水库水源主要由白蒙溪支流与毛坦溪支流汇集而来,其中白蒙溪处于井朱、秀岭两村外口,由陈洋溪、秀岭溪汇合而成,是太湖水库的主要水源。建议镇党委、政府向市政府作书面申请,争取市水利局的重视,尽可能列入市政府"十一五"规划,在白蒙溪再建一条蓄水大坝,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太湖水库的储水容量,有效提高现太湖水库大坝的安全程度,切实增强太湖水库的调控能力,也可以通过上下水库的合理调控,可以建设水力发电站,为大溪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能源。当然,建坝需要大量的资金,还涉及到陈洋、井朱、秀岭三个村975户,共3137人的生产和生活,必须首先解决移民安置问题,但权衡利弊,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举多得!
政协温岭市大溪镇工作委员会
二OO五年十二月